微塑料,那些直徑小于5mm的塑料碎片或顆粒,已成為海洋環境中的普遍污染物。他們源自各類塑料制品的分解,遍布各大洋,從蔚藍的海水到深淵的底部,甚至北極冰層之下,都能找到他們的身影。也會通過魚的腮進入腸道,并留存在前腸內此外,還會分布于甲殼類動物的肝胰腺、性腺、胃等組織(器官)中,在一些蟹類的淋巴系統和腦中也發現有微塑料存在。這些微小顆粒的數量驚人,據估計,全球海洋中漂浮的微塑料數量達到百萬噸級別,構成了令人擔憂的畫面。
借助洋流的力量,微塑料可實現跨地域傳輸,仿佛在海洋中繪制了一個龐大的連接網絡。他們會逐漸破碎成更顯得納米級顆粒,提高水體中的濃度,增強吸附有害化學物質的能力。也 可通過攝入、蓄積和排泄以及生物擾動等方式改變微塑料在海洋環境中的遷移及分布。
微塑料表面具有吸附性,能夠攜帶一系列有毒物質,如農藥殘留、石油衍生物等,形成“毒素包裹”,在海洋環境中擴散。當微塑料降解霍引起特原因釋放這些化學物質時,會直接危害周圍生態系統,改變水質,影響海洋生物的新陳代謝和生殖健康,甚至引發死亡事件。
海洋生物容易誤食微塑料,無論大小,從浮游生物到大型魚類,乃至鯨類,都無法幸免。微塑料堵塞消化道,導致生物饑餓感喪失,影響營養攝取。長期積累還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下降等慢性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食物鏈傳遞,這些有害物質可能最終積聚到人類消費的海鮮中,對人健康構成威脅。
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生態系統,也是人類的生存基礎。每一筆行動,雖小卻意義重大,共同編織一張保護網,守衛這片蔚藍,為后代留下一片純凈的海洋世界。微塑料問題警醒著我們,保護環境之路任重道遠,但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定能重塑海洋的輝煌。
參考文獻
[1] 王亞新,貢藝,陳新軍,等.海洋動物體內微塑料分布規律與變化特征[J].海洋湖沼通報,2023,45(03):147-154.
[2] 薛潤澤,劉卓苗,王萌,等.海洋生物對微塑料遷移轉化的調控作用[J].地球與環境,2022,50(02):291-303.
[3] 李富云,賈芳麗,涂海峰,等.海洋中微塑料的環境行為和生態影響[J].生態毒理學報,2017,12(06):11-18.
來源: 大連圣亞海洋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