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齊。這里經常下“瀑布”式瓢潑大雨。這里的氣象站擁有在2014年記下世界上最大的48小時降雨量(超過約2.4米)的世界紀錄。

12.乞拉朋齊是歷史上一年內降雨量最多的地方。1861年,位于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阿薩密邦的乞拉朋齊,一年里降雨量達到了20447毫米,奪得了世界“雨極”的稱號。之后來自世界各大洲的年降雨量記錄,都遠遠落后于乞拉朋齊!時隔99年以后,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齊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成績,打破了它自己的記錄。26461.2毫米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它比北京42年的總降水量還多。5~9月雨季中月平均降雨日數為25~28天,均居世界首位。

13.乞拉朋齊為什么能下這么多的雨呢?這是因為印度洋是世界最潮濕的地區,那里是濕空氣的“倉庫”,當著名的西南季風從孟加拉灣吹向青藏高原時,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不讓它越過,濕潤空氣被逼發生上升運動,凝結成大量雨滴,瓢潑般地降落在乞拉朋齊。

14.由于當地雨量充沛,每到雨季當地的卡西族都會遇到如何渡河的難題。鑒于當地地理環境復雜,工程技術也相對落后,想要造橋的可能性不大。不過聰明的卡西族注意到一種叫做印度榕的植物具有非常發達的次生根和側根系統,并因地制宜將印度榕發展成了當地特色的樹橋。在乞拉朋齊,最古老的“樹橋”已經有500年的歷史了。其中最獨特的要屬雙層樹根橋。

15.乞拉朋齊的許多人很享受雨后泥土的氣息。20世紀60年代,一個美國團隊研究發現,天空降雨時,會刺激土壤,釋放出一種稱為土臭素的化學物質。

16.土臭素是一種由泥土中微生物產生的揮發性物質。它具有泥土氣息,有時會破壞食物的味道,尤其是水、葡萄酒、甜菜和魚,讓人感覺很惡心。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詹姆斯·馬歇爾和艾倫·霍奇斯特勒在1968年成功培育出土臭素,但他們的成果雜質很多。

17.研究人員在2015年才發現了雨后泥土氣息的可能產生機制:自然傳播研究發現,雨滴在下降時投下足夠的力量撞擊土壤的表面,在撞擊時產生氣泡。然后氣泡上升并釋放氣溶膠,包括土腥素。

18.雨滴“砸”向土壤時會產生氣溶膠(懸浮水滴),雨后泥土芳香,土壤細菌也隨雨滴“飛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利用超高速攝影機發現,土壤中的細菌可通過雨滴在空氣中擴散,且細菌可在空氣中存活逾1小時。目前還沒有進一步證據明確表明,該傳播機制會在下雨過后導致人類疾病增加。雖然細菌轉移的比例看起來不高,但是根據研究團隊計算,每年由降雨散播的細菌總量可達10000萬億到800000萬億,全球降雨或能轉移土壤中全部細菌的1.6%至25%,具體比率視土壤類型和當地氣候而定。

19.許多人發現雨的聲音與它的氣味一樣令人愉快。

20.瑞典南部馬克郡的西里那村,有一戶人家三個孩子的頭發都從金黃色變成了綠色。這就是使馬克郡出名的“綠頭發”事件。原因是他們把井中的汲水管由鋅管換成了銅管,而pH值小于5.6的水對銅有較強的腐蝕性,產生銅綠。所以這戶人家的浴室和洗漱臺都已被染成銅綠色。這種溶有銅或鋅離子的水還能使嬰幼兒發生原因不明的腹瀉。

來源: 云南省科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