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加,人身體的各項功能逐漸衰退,患慢性病的風險也更高。特別是對于長期飲食營養不均衡的人群,健康狀況更是每況愈下。

飲食在人類的生存以及維持身體健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并且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日益突出。長期不均衡的飲食結構,必然會增加慢性病的發病風險。特別是對于老年人群,患糖尿病、痛風的風險都要高于年輕人。

很多老人得知自己已經患上了某種疾病,便開始指望藥物維持,而忽略了飲食。認為既然已經患病,飲食再注意都已經無濟于事了。其實并不是這樣,合理的飲食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的發展。

飲食對慢性病的影響有多大?

飲食質量與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即便是已經患上了某種疾病,只要能針對性的合理飲食,就能很好的控制病情的發展,甚至起到逆轉的作用。

就拿老年人患病率較高的糖尿病和痛風來說吧,這兩種疾病具有一定的關聯性。特別是對于老年人群,如果患上了糖尿病,那么患痛風的風險便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09倍。[1]

已經有多項研究證實:調整飲食結構對這兩種疾病的控制都能起到正面積極的作用。

2021年發布的《緩解2型糖尿病中國專家共識》中提到:生活方式的干預可以緩解2型糖尿病的進展,能減緩糖尿病前期發展到糖尿病,甚至可以逆轉高血糖停留在正常水平。科學的飲食管理可以持續的緩解2型糖尿病的病情,并且還能降低并發癥風險。[2]

另外還有研究對痛風患者進行了飲食干預,采取了限制能量、多粗糧、少飽和脂肪酸食物的飲食方式,為期4個月,結果發現痛風患者的尿酸水平下降了18%,每月痛風的發作頻率下降了67%。[1]

所以,即便是已經患上了某種慢性病,也不能放棄調整飲食。飲食可以起到控制慢性病發展的作用,能讓一部分慢性病人群暫時擺脫藥物,減輕心理負擔,提高生活質量。

控制慢性病發展的飲食模式

既然通過調整飲食可以控制慢性病的發展,那么有沒有一種飲食既能控制糖尿病的病情又能降低痛風的發作呢?

還真有,它就是得舒飲食(DASH)。

在2019~2022年的美國新聞最佳飲食排名中,得舒飲食在40種飲食中都蟬聯前三。這種飲食方法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和降低血壓,主要針對高血壓人群。具有高鈣高鎂、高鉀低鈉、低飽和脂肪酸、少糖等特點,因此除了對控制血壓有利之外,對控制血糖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并且,有研究發現得舒飲食還能降低高尿酸血癥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從而降低痛風的發病風險。[1]

得舒飲食怎么吃?

既然得舒飲食這么好,那么生活中該怎么實現呢?踐行起來有以下9個要點:

蔬菜:每天約4~5份,每份100克,100克生的蔬菜做熟約為1拳頭的量。這和我們國家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的蔬菜攝入量300~500克/天差不多,建議一半以上為深色蔬菜,并且多選擇含鎂較高的蔬菜。

因為鎂參與碳水化合物的代謝,有研究顯示:缺鎂會導致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敏感性降低。

鎂含量較高的蔬菜:綠莧菜、上海青、甜菜葉、苦苣菜、紅薯葉、芹菜葉、羽衣甘藍、空心菜、茴香、鮮豌豆、奶白菜、芥藍、秋葵等。

水果:每天4~5份,1個中等大小的蘋果約為1份,大約每天400克水果。并且建議多選擇低GI的水果,比如蘋果、桃子、櫻桃、梨、李子、柚子。

其中,櫻桃可以增加尿酸排泄,有研究發現與不吃櫻桃的人相比,如果連續兩天以上吃櫻桃可使痛風的風險下降35%。[1]

奶制品:低脂奶或脫脂奶2份,1份約236毫升。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老年人飲奶每天300~400毫升,如果喝到400毫升以上,建議選擇低脂奶或脫脂奶。

奶制品是鈣的良好來源,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降低痛風的發病風險。

肉類和豆制品:吃2份或更少份的肉類,每份50克,少吃紅肉,比如豬牛羊的肉;多選白肉比如雞鴨肉和魚蝦,禽肉去皮。

少選嘌呤含量高的食物,比如動物肝腎、動物腦、沙丁魚、鳳尾魚、魚子、肉湯、火鍋湯等。

如果吃魚,建議老人選擇魚腩,也就是魚肚子的部位,這里肉質較軟,易消化吸收。雖然脂肪含量較高,但多為不飽和脂肪酸,有利于控制血脂水平。

豆制品每天吃25克大豆對應的豆制品,按照蛋白質換算,相當于72克北豆腐、140克南豆腐、40克豆腐絲、55克豆腐干,可靈活調整。

不要擔心吃豆制品會誘發痛風,有研究顯示豆制品的嘌呤與痛風的發病風險無關。食用豆類可能不會增加痛風發病風險,反而可能會降低該風險。[1]

谷薯類:推薦每天6~8份谷薯類食物,其中至少2/3以上的全谷類食物,2022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也強調了要增加全谷物的攝入量。建議每餐用1/2~2/3的全谷物代替精白米面。

相對于精白米面,全谷物含有更豐富的膳食纖維以及維生素B族,有助于延緩餐后血糖。對已經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能增加全谷物的攝入,可有效控制體重,有利于改善病情。

推薦選擇:蕎麥、大麥、黑米、藜麥、高粱米、糙米、大黃米、小米、黑大麥等。

烹調油:每天2~3份即可,1份約為10克。建議多選擇n-3系列的烹調油,炒菜可選擇橄欖油、茶油、菜籽油、玉米油,涼拌或做湯可選擇亞麻籽油、紫蘇油。

堅果:每天1份或每周3~5份,1份約10克。堅果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

如果增加了堅果的攝入量,可以同時減少烹調油的食用量。比如多吃了10克堅果,可以對應減少10克烹調油,如果吃的是脂肪含量較高的夏威夷果、霹靂果、堅果等,可以對應減少15~20克烹調油。

推薦選擇:榛子、松子、開心果、熟腰果、花生、葵花籽、碧根果、核桃等。

鹽和糖:鹽控制在5克以內。糖最好不吃,包括蜂蜜和含糖飲料。

多喝水:飲水過少是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發作的危險因素,并且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本身就有“多尿”的癥狀,也需要多喝水補充水分,建議至少每天喝水2000毫升。

另外,除了以上9點飲食原則,還要改變進餐順序和進食速度。因為吃飯的速度越快,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就越高。并且有研究發現按照蔬菜——蛋白質——主食的飲食順序,有助于改善糖尿病前期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發展。[3]

總結:

調整膳食模式對控制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即便是已經患病也別僅僅去指望吃藥維持。當然,也不能只靠飲食而不去治療,合理飲食和積極的治療相結合,效果才會更好。

參考文獻:

[1]楊月欣,葛可佑.中國營養科學全書第2版(下冊)[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2]鄒大進,張征,紀立農. 緩解2型糖尿病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全科醫學,2021,24(32):4037-4048.

[3]李瑤,張培莉,滕云. 不同飲食順序對糖尿病前期病人血糖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9,33(20):3493-3497.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