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醫學的大舞臺上,麻醉學扮演著一個至關重要但往往被忽視的角色,為什么這么說呢?

對做過手術的患者來說,說起麻醉,往往想到的是填幾張單子,然后面罩一捂或者針一扎,身體一部分(或者整個身體)的感覺就消失了。可能正是因為如此,患者只能了解到麻醉過程中的一小部分。在不明真相的患者的眼里,麻醉工作只是很簡單的幾步操作,沒什么技術含量。于是,有別于其他科室的同行都被叫做“XX醫生”,但麻醉科的醫生經常被叫做“麻醉師”。

作為麻醉科的一員,我對深感“麻醉師”這個稱號實在是過于簡單化了深感無奈,就好像我們是只管“推麻藥”的工具人,其實我們這個職業的正式名稱明明是“麻醉醫生”,和其他科室的同行一樣,都是醫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有趣又神秘的行業,順便告訴大家,為什么我們其實不太喜歡被叫做“麻醉師”。

一、我不是“睡覺工業”的員工

首先,讓我們厘清一個誤解。就像前文所說,許多人在聽到“麻醉師”說起麻醉過程這個詞時,腦海中閃現的畫面通常是一位溫和的醫生,微笑著站在患者身旁,口中喃喃低語著:“快來,睡個覺吧!”然后,病人就進入了夢鄉,仿佛進入了一個美好的世界。往往會覺得“不就是用麻藥讓人睡一覺嗎”。

但實際上,麻醉的工作遠沒有大家這種想象的輕松愉快!我們并不僅僅是讓人“睡覺”的角色,而是整個手術過程中患者生命與死亡之間的守護者。

手術前,麻醉醫生要首先對患者做全面的評估,包括病史、體檢、其他檢查等等,結合手術的類型、時長選擇適合患者情況的麻醉方法并設計麻醉方案。而這絕不是“一錘子買賣”,順利實施麻醉只是個開始,手術過程中我們也需要關注每一個患者的生理反應、心理狀態甚至是手術過程中的每一個細微變化實時監測患者的血壓、心率、呼吸、氧飽和度等關鍵生命體征和心理狀態及其他細微變化,隨時調整麻醉藥物劑量,確保患者在整個手術過程中狀態穩定。。在麻醉的過程中,麻醉科醫生可不是“白衣天使”的打工人,而是像指揮家一樣,精準控制著這場生命的交響樂。

二、麻醉學是科學,也是藝術

麻醉學絕不僅是按部就班地給患者注射麻醉藥物那么簡單。它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好比一個廚師,掌握食材的配比與火候,才能烹飪出美味的菜肴。而麻醉醫生,則是在患者的身體和意識中尋找完美的“配方”,確保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安全、舒適地度過那段時間。

由于每一個患者都是獨特的,患者的年齡、體重、健康狀況、情緒等等因素都會影響麻醉的效果,而這些因素又往往因人而異,還取決于現場的情況。因此,麻醉科醫生需要具備扎實的醫學知識,以及敏銳的觀察力與判斷力,才能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這可絕不是您想象中隨便找個人來的“輕松一按按個按鈕”就能搞定的,還需要極高的智商和情商!。此外,我們還得隨時準備配合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確保患者安全。等到手術結束后,我們還要負責讓患者平穩蘇醒,并且幫助患者減輕術后的疼痛。

除了過硬的知識和技術,與其他科室的同行一樣,我們也得跟患者充分交流,緩解他們的情緒。比如

三、勇敢面對各種挑戰

作為麻醉科醫生,我們的工作環境可謂是“山高路遠”。從急診手術到復雜的大型手術,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挑戰在等待著我們。突發狀況、意外病例,每一個環節都要仔細應對。在這條看似平靜的道路背后,是無數個日夜的努力。

有時候,有些患者在麻醉前會有些小情緒,甚至會對我們充滿疑慮。而我們就得需要用輕松幽默的方式解除患者他們的緊張,讓做他們知道麻醉醫生是最堅實的后盾。比如,有個患者在麻醉前擔心:“醫生,我會不會在手術中醒過來啊?”我只能故作輕松地回答:“放心吧,您想醒來時一定會在最美的夢里。”

所以說,在麻醉的過程中,麻醉科醫生可不是無足輕重的配角,而是像指揮家一樣,精準控制著這場生命的交響樂。

麻醉學,一直在進化

不過麻醉學一開始卻并沒有如此全面,它經歷了不短的發展過程。麻醉術發明前,甚至做截肢手術的時候都不麻醉,當年的外科醫師拼的就是手快手穩心態好,這樣才能減少患者的痛苦(天知道能減少多少)。而周圍的助手們,主要的作用不是傳遞器械協助主刀,而是——把掙扎的病人按住……

四、麻醉學的進化

1842年3月30日,美國佐治亞州麻醉醫生克勞福德·朗(Crawford Long)為一位摘除頸部腫塊的患者成功實施了第一例乙醚全麻,1993年美國也將“3月30日”定為國家美國醫生節(National Doctor’’s Day),麻醉的發明標志著現代醫學告別野蠻走向文明。

不過早期的乙醚麻醉安全性不足,如今可怕的氣體麻醉法已經成為了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安全有效的各類藥物麻醉方法。我們現在使用的藥物種類繁多,注射吸入皆有,從簡單的全身麻醉到局部麻醉、鎮痛,都能是根據患者的需求來量身定制的。沒錯,我們希望,讓每一位患者的手術都能夠在舒適中更安全進行手術,痛苦更少,而不是令人窒息的體驗。

此外,這個領域麻醉學還涉及到了疼痛管理、鎮靜、重癥監護等多個方面。這讓麻醉醫生們的“武器庫”愈加豐富,我們不僅會“打麻醉”,還能幫助患者解決術后的疼痛、焦慮等問題。因此,麻醉科醫生的職能實際上是日益擴展的。衛生部1989年12號文件把麻醉學科列入臨床醫學二級學科,它是和內、外、婦、兒等學科同樣重要的二級學科。

五、我們有愛,也有無奈

雖然我們在手術室里閃轉騰挪,負責眾多復雜的任務,但在患者眼中,我們有時卻是“透明”的存在。手術過程的主角往往是外科醫生,麻醉科的醫生則常常被忽視。時常會有人問,“你是負責給人打麻醉的醫生嗎?”我總是微微一笑,心里卻默念:“當然不止如此!”

總有一些時刻,大家只記得我們的工作是讓他們“睡覺”的一種工具,卻未曾想象我們需要經歷多少扎實的醫學知識和實踐經驗。每當這個時候,難免會感到些許無奈,然而,正是這種無奈,成就了我們的職業精神。

六、麻醉學的未來

話說回來,麻醉學的未來一片光明。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也正逐漸滲透到麻醉醫治中。例如,基于大數據的決策支持系統可以幫助我們更精準地為患者量身定制麻醉方案,甚至可以在手術過程中實時監測患者的生理變化。

盡管世界在變化,改變的永遠是醫療技術和知識,而我們無論如何都是在探索生命和深入人性的旅程。無論是麻醉師、麻醉醫生,還是麻醉學專家,我們在這個旅程中,都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結語

所以,親愛的朋友們,看了這篇小小的科普文章你們就會發現,麻醉絕不是什么簡單的事情。我們和其他同行一樣都經歷了專業的訓練和學習,也都是醫生,所以請別再稱呼我們“麻醉師”了。我們是麻醉科醫生,是生命的守護者,是科學藝術的結合者,是無數次在手術臺上經歷驚心動魄的實踐者。我們是您在麻醉前最可信賴的伙伴,也是您在手術后最開心的笑臉。

希望未來的日子里,您能和我們一起分享麻醉的歡聲笑語,慶祝每一次成功與安全的瞬間。真正的關愛,不僅在于讓您“睡覺”,更在于幫助您安全、輕松地走過每一個手術的時刻。感謝您的理解,讓我們一起加油,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上海市東方醫院王俊 上海嘉會國際醫院劉圣

審核:唐芹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部主任 研究員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圖片來自版權圖庫,未經許可選用可能存在版權風險

文章由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