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是一種古老的鳥類,其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在中國,朱鹮最早被記載于《史記》、《漢書》、《爾雅翼》等古籍中,古稱“翾目”、“旋目”等。1835年,荷蘭萊頓自然博物館博物學家Temminck根據采自日本的模式標本將其定名為朱鹮(Ibis nippon),后經鳥類學者討論訂正,1922年由日本鳥類學會將其學名確定為Nipponia nippon。
朱鹮是一種屬于鳥綱、鸛形目、鹮科、朱鹮屬的中型涉禽。它們體長約70厘米,體重約1.4-2千克,羽毛白或灰中夾紅,頸部披有下垂的長柳葉型羽毛。它們的頭部有一頂紅色的鳳冠,嘴巴長而彎曲,頰部有一塊赤紅色的裸露皮膚。它們棲息于高大喬木上,覓食時飛到水田、沼澤地和山區溪流處。它們主要以水生植物、昆蟲、螺類、蟹類等為食。
在歷史上,朱鹮曾廣泛分布于亞洲東部,北起俄羅斯西伯利亞布拉戈維申斯克,南至中國臺灣東港,東達日本巖手縣宮古,西抵中國甘肅、青海交界處。然而,隨著農業工業化的歷史車輪,朱鹮的生存環境逐漸惡化,種群數量急劇減少。
,朱鹮的全球數量在二十世紀初急劇減少。1963年,朱鹮在俄羅斯滅絕;1964年之后在中國再無發現;1979年,在朝鮮半島消失;1980年12月至1981年1月,日本佐渡的最后5只野生個體被捕捉人工飼養,希望人工圈養來挽救該物種的滅絕,然而這5只朱鹮也相繼離世。
瀕臨滅絕的“朱鹮”
就在人們認為朱鹮已經從地球上消失的時候,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中國科學家在陜西省漢中市洋縣發現了7只野生朱鹮!這是怎么回事呢?
1978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專家劉蔭增受命尋找朱鹮,3年間,他輾轉十幾個省份、260多個朱鹮歷史分布點,跋涉5萬余公里,終于在姚家溝村發現了一對朱鹮成鳥棲于樹上,巢里3只幼雛嗷嗷待哺,以及附近2只年長的朱鹮。
由此,一場拯救朱鹮的行動迅即開啟。
洋縣發出了保護朱鹮的緊急通知:朱鹮活動區域內,實施“四不準”:不準狩獵,不準砍伐樹木,不準使用農藥,不準開荒放炮。并成立秦嶺一號朱鹮群體保護小組,洋縣林業局抽調路寶忠等4名年輕人,進駐姚家溝,拉開保護序幕。
至此,路寶忠等人成了姚家溝“第八戶人家”,承擔起搶救性保護朱鹮的重任,朱鹮飛到哪兒,他們就跟到哪兒,對朱鹮一舉一動24小時監護。
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記錄著朱鹮守護者的付出與收獲。1981年至1990年,朱鹮在姚家溝成功繁育10窩,產卵30枚,出殼20只,出飛幼鳥19只。
為了增加朱鹮的種群數量和遺傳多樣性,1990年,洋縣正式建立朱鹮搶救飼養繁育中心,經過多年的摸索和改進,成功掌握了朱鹮的人工繁殖技術,包括人工授精、孵化、育雛、訓練等。
“雖然現在朱鹮基本擺脫了滅絕風險,但我們每年還是會人工孵化兩三窩朱鹮,目的就是將這項技術傳承下去。”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飼養員李英說。
哪一年?10月31日,記者在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人工繁育中心見到,依山而建的大網籠有8000多平方米,這里有濕地、有樹木,完全模擬野外環境,80多只人工飼養的朱鹮在這里進行覓食、繁育等生存訓練,半年后環境適應力更強的朱鹮會成為野化放飛的備選種源。
來自山野,歸于山野。為了解決朱鹮棲息地破碎化、野生局域小種群滅絕風險高的問題,2004年,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在洋縣華陽開展朱鹮野化放歸試驗,這些放歸的朱鹮在野外適應良好,能夠與野生朱鹮交流、交配、繁殖。目前,我國已在陜西、甘肅、湖北、浙江等省份實施了多次野外放歸計劃,使得野生朱鹮的種群數量和分布范圍得到了顯著增加。
如今,朱鹮已繁衍至1萬余只,不僅飛出洋縣,飛越秦嶺,還飛向全國,飛到海外,成為傳遞中國情誼的“友好使者”。
復聞朱鹮聲,人來鳥不驚。青青稻田里,潺潺流水旁,前來覓食的朱鹮,掠過人的頭頂,長喙、鳳冠、紅首、白羽。行走在洋縣鄉野,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
朱鹮對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要求極高。洋縣位于秦嶺南麓,依山傍水,有平坦的壩子,舒展的緩坡,起伏的丘陵,偉岸的群峰,也有如詩如畫的田疇和稻地……這里處于大山深處,少有污染,農民還保持著傳統的耕作習俗,從而為朱鹮提供了理想的棲息之地。
拯救朱鹮的棲息地
保護朱鹮的第一步就是保護環境。保護區管理局對朱鹮巢樹和夜宿樹進行編號,實行掛牌管理,與當地村民簽訂保護協議,通過政策扶持和生態補償等措施,發放林木保護補償金,嚴禁采伐朱鹮巢區和夜宿地林木,禁止在營巢樹和夜宿樹周邊砍柴、放牧,禁止在朱鹮重點覓食地、巢區使用化肥農藥。
“朱鹮習慣生活在有村有人、有山有樹、有稻田有小河溝的淺山區。按規定自然保護區不能有外人,但朱鹮是與人伴生的,沒人種稻子它也活不成。”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張躍明說,朱鹮愛吃稻田里的水生動物,如果把農民都攆走誰來種稻?稻子長高了朱鹮又進不去,所以他們讓農民在每畝稻田都留出二分地不種稻子以方便朱鹮進出取食。
隨著朱鹮種群數量的增加和分布范圍的擴大,朱鹮種群不斷向人煙密集的城鎮和村莊擴散。為了有效緩解朱鹮保護與當地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地政府通過創辦學校、完善“水電路訊”基礎設施等措施,將村民們留在當地。并扶持當地群眾發展食用菌、山茱萸、杜仲、板栗、核桃等多種產業,增加群眾經濟收入,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為朱鹮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
水田和天然濕地是朱鹮最重要的棲息地。這些年來,洋縣共恢復冬水田1.5萬畝,疏通渠道20多公里,修復天然濕地5600多畝,封山育林9.7萬畝,種植樹木2.3萬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但是,洋縣曾經歷過“成長的煩惱”。為保護朱鹮,洋縣限制農民使用農藥,每年地方財政減收和農作物減產總計約2億元。
不打農藥,怎么殺蟲?
當時誰也沒想到,這是一個機遇。不用農藥后,農民改用誘蟲燈滅蟲。漸漸地,人們發現,誰家的田間地頭有朱鹮光顧,誰家的大米、蜂蜜等就能賣上好價錢,朱鹮成了“金字招牌”。就這樣,洋縣率先走上了生產有機農產品的道路。
這些美麗的鳥兒曾經一度瀕臨滅絕,但得益于人類的保護,它們現在已經逐漸恢復并重返自然。
朱鹮是中國的象征之一,它的存在不僅僅是一種生物多樣性的體現,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的象征。在中國文化中,朱鹮被賦予了吉祥、美好、幸福的寓意。這些美麗的鳥兒在文學、藝術和民間傳說中經常出現,成為了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讓我們一起保護這些美麗的朱鹮,讓它們在未來的日子里繼續茁壯成長,為世界增添更多的色彩和美好。
參考文獻:
[1]雍娟茹. 洋縣土地利用變化與土地生態安全評價[D]. 西安: 長安大學, 2019.
[2] 王琦, 張靜, 顏文博等. 朱鹮典型棲息地植被覆蓋時空特征研究[J]. 生態科學, 2019, 38(5): 193–199.
[3] 陳良超. 朱鹮自然保護區有機農產品生產的環境評價及可行性分析[D]. 楊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7.
[4]王海濤,高瑋,萬冬梅等,利用天然樹洞繁殖的五種鳥的巢址特征及繁殖成功率[J].生態學報,2003,23(1):1377-1384.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