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視頻領域,"480p"這一術語常被用來描述一種視頻分辨率,它在現代顯示技術中顯得尤為模糊,引發了對其被稱為“標清”的質疑。然而,這一標準的形成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與早期電視廣播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

480p視頻分辨率,即垂直分辨率為480像素的畫面,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傳統的CRT電視時代。在那個時代,攝像管攝像機通過逐行掃描的方式記錄圖像,隨后在電視屏幕上逐行重建畫面。為了實現這一過程,必須制定一套統一的行業標準。

全球范圍內,當時存在三種主要的電視廣播制式:NTSC、PAL和SECAM。中國采用的是PAL制式,規定每幀畫面由625條掃描線組成,其中576條為可見線。而美國則使用NTSC制式,每幀畫面由525條掃描線組成,480條為可見線。這些標準直接影響了當時DVD的兩種常見分辨率——720×576和720×480,它們成為了“標準清晰度”的定義,并一直沿用至今。

關于“標清”是否真正清晰,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顯示設備。在老式CRT顯示器上播放時,由于其顯示原理與CRT電視相似,可能會顯得更為清晰。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視頻清晰度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過去,480分辨率的《西游記》可能令人贊嘆不已,但在今天,即便是720分辨率的畫面,也可能難以滿足觀眾的期待。

綜上所述,480p被稱為“標清”并非沒有歷史依據,而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觀眾需求的提升,這一標準已不再符合現代觀眾對清晰度的期望。隨著更高分辨率技術的出現,如1080p、4K甚至8K,480p的“標清”地位正逐漸被取代,但它在電視歷史上的貢獻和意義不容忽視。

作者:柴知道

審核: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研究員李明

文章由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