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場安檢過程中,旅客們常會經歷一項看似簡單卻科技含量極高的檢測——使用試紙擦拭以探測潛在的爆炸物殘留。這一過程不僅涉及刑偵學的基本原理,還運用了尖端的分析技術。

該檢測過程基于“羅卡交換定律”,這是犯罪現場調查中的一個基本原則,意指任何接觸都會留下痕跡。因此,如果旅客近期接觸過爆炸物,或行李中曾裝載過此類物質,就可能在身上或行李上留下微量殘留物。

所使用的試紙是一種具有極強吸附能力的檢測工具,能夠檢測到皮克級別的殘留物,即萬億分之一克(10^(-12)克)。無論身上的爆炸物顆粒多么微小,這種試紙都能捕捉到。

隨后,機場工作人員將采集到的試紙插入專用的檢測儀器中,運用“離子遷移譜技術”進行分析。該技術通過高溫氣化樣品并將其電離成離子。不同物質電離產生的帶電離子在電場中的遷移速度和到達傳感器的時間各有不同,這一特性類似于物質的“身份證”。

檢測儀器將這些離子的運動特征與數據庫中的資料進行比對,僅需幾秒鐘就能快速識別試紙上附著的物質。這項技術的靈敏度極高,能夠檢測到低至ppbv級別(十億分之一)甚至更低的濃度。

由于大多數爆炸物含有硝酸鹽、硝基化合物等成分,一旦檢測儀器在試紙上發現這些物質,就會觸發警報。

這張看似普通的小紙條,實則融合了刑偵學原理和核儀器分析技術,展現了現代科技在安全檢測領域的強大力量。它不僅提升了安檢的效率和準確性,也為旅客的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通過這種方式,機場能夠快速、有效地識別潛在的安全威脅,確保航空旅行的安全。

作者:柴知道

審核:孫明軒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教授

劉路 華東師范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章由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