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云形成的原理
地面上的水吸熱變成水蒸氣,上升到天空蒸汽層上層。由于蒸汽層上層溫度低,水蒸氣體積縮小比重增大,蒸汽下降。
由于蒸汽層下面溫度高,下降過程中吸熱,再度上升遇冷,再下降,如此反復氣體體積逐漸縮小,最后集中在蒸汽層底層。在底層形成低溫區,水蒸氣向低溫區集中,這就形成云。
熱空氣會向上升,隨著高度的升高溫度會下降,因此水蒸氣會凝結成小水滴,進而想再上升就比較難了。在這一溫度下,氣相與液相會達到平衡,也就是說不會凝結出特別大的水滴來。
一團水蒸氣我們看不到,然而,液態的水就可以,固態的冰也可以,這是怎么回事呢?不管哪一態,水不是都是透明無色的嗎?那我怎么能看到云?莫非是我開了天眼?【撓頭
02.云為什么是白色?
光線一進一出小水滴或微小冰塊,就會偏折一個大角度。差別在于,水蒸氣的“折射率”和空氣接近,但水的折射率就比空氣高很多倍了,冰的折射率也大于空氣。
白云之所以白,就是陽光被大量液態水滴和固態的冰晶狂亂的反彈(散射)導致的。
菌菌:一不小心還解釋了云是白色的原理,怪我過分優秀~
03云為什么不下落?
云是冰晶和液滴的混合物,因為尺寸很小,表面積與體積之比較大,空氣對它阻力與重量相比幾乎相當。因此,很小的氣流擾動就能帶動這些冰晶和液滴。從而使得云不容易落下。此外,云所受到的阻力遠大于其自身的重力。而人的情況則相反,阻力跟它的受力面積有關。
下面,我們以云中的小水滴為例來具體分析其下落過程。小水滴下落時會受到周圍空氣的阻力,其所受到的阻力可以近似用斯托克斯定理來描述:η是周圍介質的粘滯系數,R是雨滴的半徑,v是雨滴下落的速度。當f=μg后小水滴將勻速運動。
由于μ很小,因此小水滴下落運動的速度很慢,地面上的我們幾乎看不到它在下落。
對于雨滴來說,由于雨滴的雷諾數(Re=)>1,此時雨滴不再適用斯托克斯定律:
對于云來說,由斯托克斯定律以及浮力公式得(假設此時斯托克斯定律符合小水滴下落時重力等于阻力的情況)
相較而言,組成雨的小水滴的速度比組成云的小水滴的速度大得多,使得雨滴落到地面,這樣就形成了雨。
因此不難想象,對于一個質量極小的水滴,在自由落體情況下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相對來說也比較小,此時微小的氣流可以將整片云層托起,而不至于掉落。
供稿單位:西南大學科普空間站、重慶物理學會、北碚區科學技術協會
審核專家:張巧明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