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天氣,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

記得小時候,立冬之后,棉襖要備好,圍巾手套也要準備起來。可今年,快年底了,外面還是春天的溫度。特別是北方朋友們,紛紛感嘆:大冬天的還在穿著薄外套逛街!

但氣象專家提醒著我們,這反常的溫暖隨時可能畫上句號。溫度可能會像坐過山車一樣,斷崖式的下降,忽然間就往下俯沖。這種天氣的變化,最擔心的是我們的心血管健康。

一.為什么要擔心?

想象一下,我們正泡在溫暖的熱水澡里,突然有人打開了窗戶,寒風嗖地一下灌進來。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沒錯,渾身一激靈,趕緊縮成一團。我們的血管也是這樣,遇到溫差大的天氣,也會"打個寒戰",迅速收縮起來。

這種收縮,對年輕人來說,可能就是覺得微微冷,多穿件衣服的事情。但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可能就沒那么簡單了。就像一根橡皮筋,平時拉拉還行,要是突然用力一拉,勁大了往往就容易出問題。

二.身體的悄悄話

有時候,我們的身體會給出一些小信號,就像是在輕輕拍著你的肩膀說:"呦,要注意啦!"

比如說:

太陽穴突然突突地跳,就像有人在里面敲小鼓

頭疼得厲害,特別是一邊疼得特別明顯

胸口悶悶的,好像壓著一塊石頭

手腳忽然間不太聽使喚,發麻或刺痛

晚上睡覺,突然感覺手臂腫脹,就像血液靜止了。

這些其實都是身體在跟你"打招呼"。別不好意思,這時候就得停下來,好好關照一下自己。

三.怎么保護自己?來聽聽一些老生常談的經驗

1.穿衣有講究

記得奶奶常說:"穿衣服就像包餃子,一層一層地包實在。"這話現在想來,還真有科學道理。與其穿一件厚重的大棉襖,不如像包餃子一樣,里面一層保暖內衣,外面一件薄羊毛衫,再加件外套。這樣不但暖和,還可以隨時根據溫度變化適時調整。

重點是什么?脖子和胸口這片地方可得照顧好。就像房子要把門窗關嚴實一樣,這些地方是保暖的,也是漏風的"大戶"。

2.出門有學問

清晨和傍晚,溫差最大的時候,能不出門則盡量別出門,避免忽熱忽冷。要出門,也得做好"全副武裝"。

這就跟游泳一樣,下水前要做準備活動,我們出門前也得給身體一個適應的過程。

3.家里的溫度也有門道

屋里溫度,最好保持在18-22度左右,這個溫度最舒服。忽冷忽熱反而容易感冒。就像煮湯一樣,火候要穩,忽大忽小的火候,湯就煮不好。特別是熱出汗或捂出汗時候的忽熱忽冷,是很多小朋友感冒的主要原因。

3.運動也要看時候,且量力而行

這種可能出現的斷崖式的降溫天氣,運動也不能任性。特別是知道要降溫的前一兩天,運動強度得適當降低。就像開車上坡下坡一樣,上坡時要緩一點,下坡時更要當心一點。

4.吃喝的門道

多喝些暖暖的湯,少碰冰涼的飲料。吃點香蕉、堅果、木耳之類的,補充點鉀和鎂,讓血管更"舒服"一些。咖啡也不能貪杯,興奮過度,心臟也會有意見,晚上還睡不著覺!

5.特別的關心給特別的你

如果有心血管的問題,那就細心一些。藥別斷,血壓要定期量,感覺不對勁就去醫院看看。就像機械需要定期保養一樣,預防勝于治療。

老年朋友們更要注意,別舍不得開暖氣,省著點穿衣服。身體才是最重要的本錢。這種天氣,最好能和家人住在一起,或者常聯系。

6.要是真覺得不舒服了怎么辦?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可別硬扛:

胸口突然疼得厲害

有點喘不上氣來

頭疼頭脹得受不了

感覺有點迷迷糊糊

臉或手腳發麻

這時候別猶豫,趕緊去醫院。就像火警已經響了,要迅速處置。

最后,請記住,關心自己的身體,不是嬌氣,而是負責。畢竟,身體是我們這輩子最忠實的伙伴,得好好愛護!

參考文獻

1.Smith, J. et al. (2023). "Climate Change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A Global Perspective" The Lancet, 401(10375), 367-379.

2.Chen, X. et al. (2023).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 Multi-country Study" Nature Climate Change, 13, 61-68.

3.Wang, Y. et al. (2023). "Acut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8(12), 1089-1101.

4.Li, M. et al. (2024). "Prevention Strategies for Climate-Related Cardiovascular Events" Cell, 185(1), 42-57.

5.Zhang, H. et al. (2023). "Climate Adaptation and Public Health: Focus on Cardiovascular Protection" Science, 379(6631), 284-289.

來源: 紫龍科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