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科學摸魚”嗎?是真的存在還是一種自我心理安慰的偷懶行為?難道真的可以通過“科學摸魚”來提高工作效率?有網友也說了,摸魚就摸魚,還上升到科學上了?摸魚也整得這么高大上嗎?

因為前段時間我正處于思想特別波動或者轉折的時候,經過這段時間的思考和反思,對于“科學摸魚”我也有一點心得,那就是:先把大事搞定再摸魚。


01,我為什么要努力?


其實這幾年,我一直處于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tài),就是,**為什么要努力?**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

按理說,做科研應該是我的主業(yè),但是很遺憾的是,我科研一直很水,既有自己的努力不夠,也和實驗室總體水平有關。而且,到了我這個年齡段,什么帽子也沒有,說穿了,已經和科研核心群體脫離了,那么這種情況下,有時候真的懷疑,這樣做下去,有什么意義?(估計大家也意識到了,其實我是沒有科研雄心和情懷的,做不到那種為科研獻身)

教學嗎?其實剛開始還是蠻有感覺的,看著學生們朝氣蓬勃的樣子,真的比天天看著辦公室里的暮氣太好了。但是慢慢的,也懈怠,尤其是,好像學生上課只是為了學分,60分萬歲永遠成立。有一種多年前的箭射中了自己的感覺。剛開始很憤怒,也很急切,希望他們不要重復我的老路,正是年輕有為的時候,卻讓自己得過且過,后來發(fā)現,沒什么用,似乎應了那句"人不可能同時擁有青春和對青春的感悟”。

于是乎,科研懈怠、教學懈怠,我就真的開始摸魚了。結果,一時摸魚一時爽,一直摸魚一直爽。甚至,摸魚成了主業(yè)。但是,人似乎就廢了。尤其是看著身邊的人在進步,雖然自己摸魚爽了,但是心里還是不開心啊。偶爾總想起,曾經自己好像也是雄心壯志啊。


02,真的有科學摸魚嗎?


這個時候,我并沒有想著改變,而是尋找一種自我的安慰,那就是:真的有科學摸魚嗎?

比如,摸魚是科學的?

比如,摸魚其實沒啥事?

甚至,人生本身無意義,摸魚覺得開心就摸魚吧。也去翻了一些文獻。比如之前看到一篇《Current Biology)》上的研究,指出,摸魚其實屬于排毒。

人腦過度使用,會導致大腦外側前額葉皮層積累了更多谷氨酸,結果就是,大腦轉不動了,所以這個時候,摸下魚反而可以讓大腦放松下,更高效的工作。

這也算是科學摸魚的證據之一了,不過,人家這個忙里偷閑的時間是工作6小時后。好像不符合。

后來又查了些文獻,發(fā)現大體都是如此,不是摸魚當工作,而是工作摸魚,這明顯不是我的現狀。所以,我就有些焦慮了。


03,最新的看法:做點事情,再摸魚


最近接觸了不少同事的生活,也經歷了一些自己職業(yè)生涯的變動,讓我對摸魚有了一些新的看法,那就是:要做點事情,然后再摸魚。

如果你對職業(yè)有一定的追求,每天總是想著得過且過,什么事情也不做,那么就會導致啥事情最終都沒完成,而自己也陷入到那種自我不安、反思的狀態(tài),反而更不開心。

所以,要做點事情,那么也算是有進步了。而且,要把事情安排好,把大事情先做了,然后再做小事情,再放松,好像這個還有個故事,類似于“先放沙子再放石頭和先放石頭再放沙子”

不過,如果真的是覺得,職業(yè)就是個躺平,那可能也不適用這個,但是我了解的是,哪怕是那些大家公認的躺平的職位,似乎也不是如此,比如圖書館管理員,比如單位的行政部門,其實他們也在每天按時打卡上班做事情,而不是掛個名。


當然,是不是人生真的沒有意義?做什么都沒意義?快樂是第一位的?對于這一點,我目前還是抱有懷疑的,包括很多人喜歡引用當年明月寫完明朝忽然跳到了徐霞客來寫人生的意義,我雖然覺得可能有道理,但是似乎這個道理并不切合我的認知。

所以還在探索,也許有一天,真的想明白了。

來源: 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