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現象,人們因為發現自己尿液顏色加深,或尿液出現泡沫增多而深感困惑,自己是否生病了?
其實正常人體腎小球濾出的原尿每天約180L,大部分經過腎小管重吸收、排泌,最后一個正常成人每天尿量在1~2L。其中尿蛋白為40~100mg,實驗用蛋白定性試驗是無法檢測的。而什么是蛋白尿呢?通常臨床上,蛋白尿是指尿液中有過量蛋白質出現,一天內尿蛋白定量大于150mg,或尿蛋白定性試驗陽性。
一、常見表現
典型的蛋白尿可表現為尿中泡沫增多,且經久不散。但是,尿中蛋白較少時也可以無癥狀,常常會延誤就醫。而大量蛋白尿可造成血漿白蛋白降低,可以出現水腫。
二、確診標準
定量標準:尿蛋白量>150mg/24h。
定性標準:尿常規蛋白定性檢測陽性。
三、分類及病因
蛋白尿并非都是病態,可分為生理性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
(一)生理性蛋白尿:泌尿系統無器質性病變,因機體內、外環境因素的變化所產生的蛋白尿,稱生理性蛋白尿。常常是輕度蛋白尿。主要有以下3種:
1.功能性蛋白尿:泌尿系統無器質性病變,尿液暫時出現輕度蛋白質。常見于機體劇烈運動、發熱、低溫刺激、精神緊張、交感神經興奮等,由于腎血管痙攣或充血等暫時性改變,腎小球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所致。消除影響因素后,尿液蛋白質自然消失。一般不超過1+(0.5g/24h),多見于青少年。
2.體位性蛋白尿:又稱直立性蛋白尿,在直立體位時出現尿蛋白而臥位時消失,無血尿、高血壓、水腫等現象。直立體位時,可能由于前突的脊柱壓迫腎靜脈或因直立過久腎臟下移,使腎靜脈扭曲造成腎靜脈淤血,淋巴、血流循環受阻所致。多見于青少年。
3.偶然性蛋白尿:尿液混入血液、膿液、黏液、生殖系統分泌物(如白帶、精液、前列腺液)或月經血等,導致尿蛋白定性試驗陽性的蛋白尿,稱為偶然性蛋白尿。因無腎臟本身的損害,故又稱假性蛋白尿。
(二)病理性蛋白尿:是人體某個系統或臟器發生病變所致的尿液持續性出現尿蛋白。一般一天尿蛋白量超過150mg。可分為以下三種:
1.腎前性蛋白尿:多為溢出性蛋白尿,由血液流經腎臟前的疾病引起,腎小球濾過功能和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均正常,血漿中相對分子量較小或陽性電荷蛋白異常增多,經腎小球濾過,超過腎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如異常增多有游離血紅蛋白、肌紅蛋白、本周蛋白等,多1+~2+。常見疾病有急性肌肉損傷、酶類增高性疾病、血管內溶血病、漿細胞病。如見于多發生骨髓瘤、原發性淀粉樣變、巨球蛋白血癥等。
2.腎性蛋白尿:分為腎小球性蛋白尿、腎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和組織性蛋白尿。
①腎小球性蛋白尿:是最常見的蛋白尿之一,由于腎小球濾過膜因炎癥、免疫、代謝等因素損傷后,濾過膜孔徑增大、斷裂和(或)靜電屏障作用減弱,血漿蛋白質特別是白蛋白濾出,超出近端腎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若腎小球損害較重,球蛋白等分子量較大的蛋白質也可濾出。常見于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等原發性腎小球疾病,也可見于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繼發性腎小球疾病。
②腎小管性蛋白尿:也是最常見的蛋白尿之一,是腎小管受到感染、中毒損傷或繼發于腎小球疾病時,重吸收能力降低或抑制,而出現的以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蛋白為主的蛋白尿。尿液β2-M、溶菌酶增高,尿白蛋白正常或輕度增多。尿蛋白定性1+~2+,定量1~2g/24h。常見于各種間質性腎炎、腎盂腎炎、腎小管酸中毒、重金屬中毒、藥物(如慶大霉素及多粘菌素B等)及腎移植術后腎小管損傷性疾病。
③混合性蛋白尿:病變同時相繼累及腎小球和腎小管而產生的蛋白尿具有兩種蛋白尿的特點,但各組分所占比例因病變損害部位不同而不同,也可因腎小球或腎小管受損害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④組織性蛋白尿:來源于腎小管代謝產生的、組織破壞分解的炎癥或藥物刺激泌尿系統分泌的蛋白質,進入尿液而形成的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主,組織性蛋白尿±~1+,定量0.5~1.0g/24h。
3.腎后性蛋白尿:是由于尿液進入腎盂后蛋白質進入尿液所致。來源可能是泌尿道(即泌尿集合系統中的結石、尿路感染、移行細胞癌)或泌尿道外(即影響生殖道的出血或滲出過程)。主要由泌尿、生殖系統炎癥反應,泌尿系統結石、結核、腫瘤,泌尿系統鄰近器官疾病,如急性闌尾炎等引起的蛋白尿,通常蛋白尿<1g/d。一般可通過膀胱穿刺術收集尿液、記錄陰性尿培養和進行影像學檢查排除尿路結石和腫瘤的存在,以此排除腎后性蛋白尿原因。
四、蛋白尿多少與疾病嚴重程度
在一定意義上,尿蛋白定量能準確反應腎臟病嚴重程度。長期大量蛋白尿被證實是加重腎臟病進展的主要因素。
然而,在某些時候蛋白尿程度與腎臟病嚴重程度不一定正向相關。腎臟病的嚴重程度要聯系蛋白尿程度和腎功能、疾病具體病因、腎臟病理等因素綜合判斷。所以不能因為尿常規蛋白僅一個加號或兩個加號而不重視疾病,也不能因為尿蛋白超過3g就誤以為疾病非常嚴重而不可救治。
作者|南寧市第八人民醫院 羅兆冰
來源: 羅兆冰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