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峭壁在它們腳下如履平地,這樣驚險震撼又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是“高山精靈”北山羊才能擁有的風采。
北山羊,中國唯一的野山羊。連續8年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楊維康帶領保護生物學團隊,對新疆天山中部的北山羊進行群體監測,不僅成為這群旱域生靈的守護者,也為該物種的管理和保護提供大量的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讓世人領略到北山羊的獨特魅力。
北山羊與家山羊是“兄弟”
談及北山羊,得先從羊說起。
羊是人類最早開始狩獵和馴養的動物之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密不可分。如羊是12生肖之一,古時“羊”與“祥”字相通,以馬、牛、羊等“六畜”為字根的漢字中羊部字數最多,如羊大為美、魚羊為鮮。
羊有山羊和綿羊之分。那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羊是哪一種?答案是山羊。
大量考古證據表明,家山羊是距今約一萬年前在美索不達米亞由波斯野山羊馴化而來。在中國西部高山地區,也生活著一種野山羊,它就是我們故事的主角北山羊。
楊維康提供資料顯示,北山羊隸屬偶蹄目、???、羊亞科、山羊屬,也叫懸羊、野山羊,是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國紅色名錄瀕危(E)級物種。
北山羊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肅、西藏西北部等地。這些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下,研究團隊在烏魯木齊市南部約80公里的天山中部,沿烏魯木齊河河源區對北山羊開展長期持續監測,收集到大量珍貴基礎資料。
北山羊跟家山羊是同屬的“兄弟”,外貌相似之處是下巴有須,腿前有鬃毛。北山羊體長約105厘米至150厘米,體重多在40公斤至90公斤,夏毛棕黃色,腹部及四肢內側白色;冬毛長而色淺淡。幼羊體表多呈現美麗的姜黃色,四五歲毛色近似成年。
彎角具有“多”功能
若提及北山羊頭頂懸著的一對羊角,亦是趣事一樁。
在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中,“羊”字都長著一對倒“V”型角,正像北山羊彎曲的羊角。
成年北山羊雌雄個體體型差異明顯。成年雄羊身材魁偉、頜下有15厘米左右長須;雌羊個體明顯小于雄羊,胡須較短。最明顯的是雌雄個體羊角形狀和大小的不同。
研究團隊發現,隨著年齡增長,雄羊角越來越長并逐漸彎曲成鐮刀狀,角長最高紀錄為150厘米,看上去像是一名俠客肩扛兩把巨型彎刀,不怒自威。
科研人員判斷,雄羊年齡可根據角側面年輪確定,年輪數量即為準確年齡,類似樹木年輪。
每年冬季由于食物短缺,北山羊生長變緩,羊角生長速度變慢,此時角上會留下一條深黑色線,正是雄羊羊角側面年輪。羊角上有幾條年輪,就表示雄羊有幾歲。
野外環境下,受觀察距離和角度限制,科研人員無法看清雄羊角側面年輪,會通過數雄羊角正面“橫脊”估算年齡。大多數情況下,雄羊角每年生長出兩個“橫脊”長度,因此用“橫脊”數量除以2再加上1歲,即為其年齡。
與雄羊比起來,成年雌羊羊角長僅為19厘米至39厘米,無明顯“橫脊”。
北山羊為典型群居動物,多集群成2只至10只的小群體,只有每年秋冬發情交配期雌雄才會集成上百只大群,其余時間各自集群。
交配權爭奪過程中,雄羊羊角發揮重要功能,即通過“角抵”形成社會等級,確定交配權。巨大彎角成為雄羊的武器,羊角越大,求偶決斗獲勝機會越大。并且,由于采食量減少、打斗耗費體力多等因素,部分雄羊打斗時會落個“以命相抵”的結局。
有趣的是,北山羊羊角具有“撓癢癢”的特殊功能。當身體某處發癢,它會轉頭帶著彎角尋至此處,上下移動撓癢,尾部亦可輕松“拿捏”。
名副其實的登山“健將”
北山羊棲息于海拔3500米至6000米的高原裸巖和山腰碎石嶙峋地帶,堪稱棲居位置最高的哺乳動物之一,在懸崖峭壁如履平地,是名副其實的登山“健將。
這緣于它們四肢粗短,蹄窄而有力,有彈性的踵關節和像鉗子一樣的腳趾,可在險峻亂石間縱情奔馳,跳躍自如,猶如練就了絕世輕功。
北山羊是頂級捕食者雪豹的“主食”之一。采食過程中,它們常警覺地抬頭觀察周圍環境,以便及早發現天敵。
地勢險峻的亂石懸崖是它們選擇的最佳棲息地,通常在距離懸崖200米內范圍活動,一旦受到威脅,則迅速奔向陡峭的巖石擺脫危險,捕食者只能“望羊興嘆”。
守護者通過監測發現,北山羊集群大小與棲息生境狀況關系密切。新疆托木爾峰地形陡峭,食物資源碎片化嚴重,它們平均8只羊集為一群,避免奪食;天山中部食物豐富,生境碎片化程度低,它們集群規模較大。
食物資源季節性變化也會影響北山羊群體大小。初春低海拔區域植物萌發較早,它們多聚集于此,形成大群;冬季食物資源匱乏,散為小群。
野外條件下,研究團隊觀測到的北山羊最長壽命為13歲,人工飼養條件下最長壽命達16歲。
北山羊為廣食性物種,采食植物多達140種。春季、初夏高山區灌木未生長,它們多采食萌發較早的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懷孕雌羊常前往海拔較低的林間,覓食植物嫩枝、花和果實。冬季冰雪覆蓋,它們多在陽坡裸巖地帶或積雪較薄處活動覓食。
研究人員發現,北山羊取食時并不特定于某一類食物,不同區域分布的北山羊食性差異較大,這有利于擴展北山羊分布范圍。
20世紀70年代,由于亂捕濫獵、棲息地被破壞等原因,北山羊數量在全球范圍一度銳減,分布區亦不斷縮小。經過近20年保護,北山羊種群數量有所恢復,在天山山脈部分地區已成為優勢物種。
目前北山羊在全球大約有10萬至15萬只。
眼下,楊維康依然帶領團隊默默守護著這群“高山精靈”,計劃對北山羊開展物種生存現狀調查,探索保護北山羊種群持續繁衍管理對策,從而在關鍵區域實施重點保護,讓這一道道在峭壁間跳躍的身影,成為永恒的畫面。
來源: 科普克拉瑪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