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男子被誤診感染HPV10天花光積蓄”沖上熱搜,讓人們對私立醫院的看法再次改變,這種過度治療你們有遇到過嗎?其實,這不僅僅是過度治療的問題了,這是赤裸裸的詐騙,因為他沒有感染HPV,卻被以HPV的名義進行治療。今天來聊聊這事。


01,事情的起因


張先生稱今年9月感覺身體瘙癢、極度不適,就在“百度”上搜尋“診治方案”,無意間點開一處鏈接,發現有客服提供咨詢服務。在咨詢過程中,客服極力推薦其去上海光澤醫院線下就診。

9月17日,張先生來到上海光澤醫院,醫生要求他做了一系列檢查,隨后告知其“HPV病毒四項指標陽性,其中高危兩項,低危兩項”。并且附帶炎癥。主治醫生反復強調,應該趕緊用藥進行治療,不然會越來越嚴重甚至有癌變的可能。

醫生這么一說把他嚇壞了,立刻接受了醫生提供的“治療方案”。治療的10天內共花費了27000多元。院內治療完成后,醫生又開出數百元的藥物,稱“這個病還需要在家繼續用藥治療”。

高昂的醫療費用讓張先生不堪重負。最讓他疑惑的是“病情”沒有任何改善,身體反而越來越癢。

為了真正查清“病因”,9月26日,張先生又來到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檢查。結果報告顯示“全部指標都為陰性”。醫生告訴他什么病都沒有,不用治療。三甲醫院的檢查結果讓張先生很是氣憤,“我什么病都沒有,光澤醫院為什么讓我花這么多錢治病呢?”

下面再來聊聊HPV。


02,HPV知多少?


因為HPV這名字長得嚇人,再加上另一個讓人聞之色變的HIV,以至于很多人容易對HPV也順帶有了陰影。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大眾對于HPV的認知也是很淺薄的,我曾經在大學生里做過調查,而且還是生物大類的大學生,結果呢,大家提到HPV,印象往往是:九價,宮頸癌之類的,能知道它中文名的更是鳳毛麟角。

這一點其實也得到了相關研究的論證,比如關于HPV的認知,很多人是非常不熟悉的。

HPV是Human Papilloma Virus的縮寫,中文翻譯過來就是人乳頭瘤病毒。本意就是感染后會出現類似乳頭狀瘤的病毒。

其實HPV是個很大的病毒家族,有200多種分型,所以我們會經??吹紿PV+數字這種,其實就是指不同的HPV分型。并不是每一種HPV分型都很危險,研究人員根據HPV的風險將其總體分成了高風險型和低風險型HPV兩大類型。

像HPV16/18/52/58等和癌癥高度相關,因此屬于高風險型,而HPV6之類的因為很少見發展成為癌,所以被稱為低風險型。

其實致癌性高的類型并不多,大部分感染后也就是普通的起個瘤、疣之類的,而讓大眾比較恐慌和關注的則是高風險型HPV,因為它和癌癥息息相關,特別典型的就是宮頸癌,研究發現,高達99.7%的宮頸癌與HPV感染有關,這是什么概念?基本上在癌癥領域都罕見如此高度關聯的單一致癌因素,而研究HPV的豪森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03,HPV真的需要恐慌嗎?


即便如此,真的需要恐慌嗎?答案是:**看比例。**比如一項基于美國人群的研究顯示:在至少有1個異性伴侶的人中,女性一生中感染HPV的平均概率為84.6%。

而一項納入中國198項HPV研究的系統性綜述顯示,在我國25-45歲成年女性中,高危型HPV感染率高達19.9%。

請注意,**84.6%是全部型別,而高危型是19.9%。**那么事實上,其實四分之三的人是無需擔心的,因為他們感染的是低危型的。

對于男性呢?目前盡管有一些研究指出可能和肛門癌、陰莖癌等之類的生殖相關癌癥有關,但是這些證據還有待更多的論證,尚未達成共識。

因此,對于男性來說,HPV目前雖然值得關注,但是并不需要那么警惕。

當然,并不是說大家必須無視,如果有條件,能夠避免感染,或者感染后治療下,那自然更好,畢竟少感染個病毒多少也是好事。但是大部分情況下,無需恐慌。

1、Chesson, Harrell W., Eileen F. Dunne, Susan Hariri, and Lauri E. Markowitz. "The estimated lifetime probability of acquiring human papilloma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41, no. 11 (2014): 660-664.

2、喬友林. 中國婦女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和子宮頸癌的流行病學研究現狀及其疫苗預防前景.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07

3、Wu, En-Qi, Bin Liu, Jian-Feng Cui, Wen Chen, Jian-Bing Wang, Liang Lu, Mayineur Niyazi et al. "Prevalence of type-specific human papillomavirus and pap results in Chinese women: a multi-center,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Cancer causes & control 24 (2013): 795-803.

來源: 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