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神話都涉及到水災,可見自古以來,渺小的人類面對這種天災,都有本能的恐懼。因此,治水的英雄總是會被銘記和歌頌。回想我們所熟知的治水英雄,除了大禹,最有名的可能就是李冰了。

設想一下,在還沒有自然科學的戰(zhàn)國時期,老板說:派你去四川,讓岷江聽你指揮,把成都改造成天府之國。

你回答:我?

而李冰回答:我!放著我來!

是的,他主持修建了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1.管用得不像古代工程

都江堰太有名了,而且今天還在“服役”,聽起來好像很年輕,實際上已經(jīng)兩千三百歲了。當時的古蜀旱澇交替,而水怎么可能聽人的話呢?誒,李冰還真做到了!

先從開山引水說起吧。

2.不用愚公移山,只用“大道至簡”

熱脹冷縮,是現(xiàn)在的小學物理內容,而古代卻能用這個原理來開山:大火猛燒山石,然后大潑冷水,巖石變得“嘎嘣脆”,開山的工期大大縮減。那時候還沒發(fā)明炸藥,沒想到利用物理學原理,也能這么“炸裂”。

3. 自動分流的魚嘴

這個可愛的名字其實代表一道分水堤,讓河床分為了內江和外江。內江流入成都平原,深但是窄;外江排洪,淺但是寬。水位低的時候,內江流入的水多;要是漲水了,外江就能分走更多的水了——這就像是個自動調節(jié)的分水器。聽著都得反應一會兒才能理解的結構,李冰是怎么想出來的?難怪水是真聽他的話啊!也不知道他怎么掌握了水力學:內江在凹岸,根據(jù)彎道環(huán)流原理,表層流向凹岸,底層流向凸岸。表層清水搶著從內江流進來,下層帶著沙石順暢地從外江排走了。

4. 寶瓶口:只收寶貝,不收別的

這就是利用物理學原理“炸”出的那個口子,它像個過濾閥一樣在這里把關,把寶貴的水資源收入囊中。寶瓶口還有個“飛沙堰”,高速的水流沖到這個狹窄的地方,里面的沙石被離心甩到低矮的飛沙堰,干凈的水才能進來灌溉。高的叫堤,矮的才叫堰,所以飛沙堰還有個作用:要是洪水來了,就漫過堰,把多余的水排走。寶瓶口還真是嚴格,只收寶物啊!

還記得魚嘴已經(jīng)排過一次沙了嗎?寶瓶口再排一次,泥沙的問題完美解決,所以不存在淤積堵塞河道的問題了。

5.竹籠石堰

古人用竹子編成籠子,填滿石頭,放在江中控制水流,又叫“軟堰”,區(qū)別于砌石頭建造的“硬堰”,在都江堰的很多地方都有使用。這不像是最早的“生態(tài)堤防”嗎?還能根據(jù)水量,靈活調節(jié)。要是被大水沖壞了,隨時替換。漢代黃河發(fā)水災的時候,有個四川來的工匠,因為觀摩過都江堰的技術,如法炮制,一個多月就修好了河堤。

當然,都江堰也不僅僅是李冰的功勞,在他之前已經(jīng)有過很多嘗試,積累了經(jīng)驗;在他之后,兩千年來人們也不斷對都江堰進行維護、修整。古代的智慧讓人嘆服,不服從自然,但也不對抗自然,而是借著科學,了解自然,借著技術,改造自然,從而和自然和諧共存。所以,即使是年代久遠的古建筑,也有滿滿的科技元素。

作者:希卡石板修復組

審核: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副教授 劉捷

出品:中國科協(xié)科普部

監(jiān)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