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經歷過腹瀉,特別是在季節轉變或者不潔飲食時更容易發生。很多人在頻繁發生腹瀉時會感到焦慮,想采取措施卻不知該怎么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關于腹瀉那些事兒吧!
No.1
腹瀉的病因
腹瀉主要是由于進食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飲食不當而引起的胃腸道黏膜的急性炎癥。以夏、秋兩季發病率較高,一般潛伏期為12-36小時。中醫認為素體正虛、暴飲暴食、貪涼飲冷等均是重要病因。
No.2
腹瀉的癥狀
主要臨床表現為起病迅速,出現腹脹、上腹部或臍周疼痛、惡心、嘔吐、腹瀉等,嚴重者可致發熱、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等。病人多表現為惡心、嘔吐在先,繼以腹瀉,每日3-5次甚至數十次不等,大便多呈水樣便、稀軟便、膠凍狀便、深黃色或帶綠色或帶血便等,有的糞便有難聞的臭味。患者可伴有腹部絞痛、發熱、全身酸痛、食欲減退等癥狀。
No.3
急性胃腸炎的預防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這些方式預防急性胃腸炎的發生。
把好“病從口入”關
注意飲食、水源、食品的衛生。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燙,水果以削皮吃為好,不喝生水;食具要衛生,生熟食分開存放,生熟菜板分開用;加強滅蠅滅蚊。
控制細菌繁殖
主要措施是冷藏、冷凍。溫度控制在2°C~8°C,可抑制大部分細菌的繁殖。
高溫殺菌
食品在食用前進行高溫殺菌是一種可靠的方法,一般肉類食品煮沸后15分鐘可殺滅普通致病細菌。
蔬菜應妥善保存
保持新鮮,防止腐爛,不吃腐爛的蔬菜。食剩的熟菜不可在室溫下存放長時間后再食用。
肉制品、海產品、井水
肉制品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用量不可過量;食海產品一定要煮熟,餐前務必洗手,餐具一定要經過消毒。苦井水勿用于煮粥,尤其勿存放過夜。
勿食大量剛腌的菜
腌菜時鹽應多放,至少腌至15天以上再食用。腌菜時選用新鮮菜。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注意適寒溫、避邪氣,傳染病流行季節少到公共場所去。
保養正氣
少食或不直接食用冷凍食品和飲料,以防損傷陽氣,致脾胃寒濕。不熬夜、不暴飲、暴食、過饑、過勞,不偏食辛辣、黏滑葷腥煎炸食品。
情志調暢
使五志和諧,無過和不及。若情志不舒,焦躁煩惱抑郁緊張,均可五志化火致內蘊熱毒,一旦遇調攝不慎,感受時邪疫毒或飲食不慎,則內外合邪,起病急驟。
順應四時養生
衣著得體舒適、順應自然氣候增減衣物。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時刻注意不傷陽氣。
及時康復治療宿疾和慢性疾病
如糖尿病、貧血、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等,防止因病致虛,因虛感邪。
No.4
中醫療法預防治療腹瀉
中醫認為,素體正虛、暴飲暴食、貪涼飲冷等最易導致腹瀉。臨床上常用以下一些方式來預防和治療。
艾灸
圖源:Pixabay
將裝有點燃艾絨或艾卷的木質艾灸盒隔鹽或隔姜平放于腹部,1次灸15~20分鐘,每日1~2次。具有溫陽健脾之效。
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是以中醫的經絡學為理論依據,把藥物研成細末,用水、醋、酒等調成糊狀,再直接貼敷穴位,可選取天樞穴、神闕穴等,具有溫補脾胃、澀腸止利之功效。
針灸
可選取雙側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天樞、梁門,中脘、下脘、關元等所絡屬脾胃、大腸經的腧穴均可針刺治療急慢性腹瀉。
中藥熱熨敷
中藥熱熨敷指將各種中藥或者輔料加熱后裝入布袋,敷在腹部,適時來回移動或回旋運轉,利用溫熱之力使中藥的藥性通過體表,透入經絡、血脈,從而起到散寒止痛、健脾和胃的一種傳統中醫治療方法。
No.5
食療小妙招
給大家推薦三個食療方,有效預防腹瀉。
扁豆山藥羹
炒扁豆、淮山藥各60g。洗凈,加水適量,煮成羹狀,加適量糖服食。每日1劑,連食數日,直至病愈。本方有健脾益氣、化濕止瀉的功效,對那些急性腸道感染恢復期,納少乏力、時有便溏的患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姜糖飲
鮮姜15g或干姜6g,紅糖30g。姜打碎或切細,加入紅糖,用開水沖1碗溫服。每日1-2次,瀉止為度。本方有溫中祛寒、解痛止瀉之功,適于腹部受寒或過食生冷而致大便溏瀉、臭味不堪、腹痛喜溫的寒瀉者。
石榴皮蜜膏
新鮮的石榴皮1000克(干品500克)、蜂蜜300毫升,將石榴皮切碎,然后放入沙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進行熬煮,30分鐘后,把汁液濾出,然后再加入清水煎煮一次,然后把兩次的汁合并,放在沙鍋中,用小火煎至較為稠粘時,把蜂蜜加入,攪拌均勻,然后煮沸停火,每次沖服的時候,取10毫升左右,用開水沖服,一天3次,具有澀腸止瀉之效。適合久瀉久痢人群。
您學會了嗎?
供稿單位:重慶市中醫院
審核專家:任毅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