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學校里的學生游戲越來越花哨,但其中一些卻具有很高的危險性。最近,湖南益陽的家長們十分焦慮,因為一款名為“夢回大唐”或“死亡三秒”的“極限挑戰(zhàn)”游戲悄然流行。
△視頻截圖來源/長城新媒體
有家長反映,孩子玩完后直接暈倒,伴隨尖叫和冷汗,第二天出現(xiàn)頭痛和頭暈,嚇壞了家長。這位家長表示:“我兒子這一次的命真是撿回來的。”另一網(wǎng)友透露,侄子班上一名同學因參與此游戲住進了醫(yī)院,情況十分危急。
這種游戲在校園內(nèi)蔓延,令無數(shù)家長失眠。孩子們?yōu)樽非蠖虝捍碳ぃ乖敢饷半U,令人不禁質(zhì)疑:孩子們難道不知道這件事情后果嚴重嗎?又是什么驅(qū)使他們做這樣危險的事?就讓我們從這種“死亡游戲”本身說起。
什么是“死亡游戲”?
根據(jù)參與者的描述,這種游戲的操作很簡單,但是它危險性極高,嚴重甚至可能致命。為避免該游戲傳播引起更多孩子效仿,這里不過多描述游戲細節(jié),大致上就是參與者借助同伴的按壓使自己陷入缺氧狀態(tài),并因缺氧而短暫失去意識,這個過程中可能經(jīng)歷回憶、出現(xiàn)幻覺。
也許對孩子來說這是個刺激的“游戲”,但這其實是危害極大的行為。從目前的報道來看,已有多個學校的學生因參與此游戲而受傷。類似的“死亡游戲”還有“心跳游戲”“閉氣窒息游戲”等等,方法大同小異。這些所謂的“游戲”,最早起源于東南亞及港臺地區(qū),90年代末傳入內(nèi)地,在中小學和大學校園中傳播開來。
早在2000年初,這類游戲就引起媒體關注,但如今卻死灰復燃。更令人擔憂的是,全球范圍內(nèi)類似游戲頻發(fā),屢禁不止。去年,國外短視頻平臺上的窒息挑戰(zhàn)導致6名兒童死亡,而在美國,1995年至2007年間有82名青少年因參與此類游戲失去生命。
圖庫版權(quán)圖片,轉(zhuǎn)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quán)糾紛
這種游戲吸引孩子們,可能源于對窒息帶來的短暫失神和幻覺的興趣,然而,一旦處理不當,后果不堪設想,可能立即導致休克甚至死亡。
這種游戲的再次流行,無疑給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
可別小瞧了潛藏的風險
首先來說說窒息缺氧,游戲時肺部的空氣被強制排出,體內(nèi)的氧氣水平迅速下降,大腦作為耗氧大戶,首當其沖受到影響。這種瞬間的缺氧狀態(tài),就像突然關閉了大腦的生命支持系統(tǒng),后果極其嚴重。缺氧者輕則頭暈眼花、視覺模糊,重則瞬間昏迷,甚至因長時間缺氧導致大腦功能永久性損傷或死亡。
此外,這種沖擊還會帶來心臟受損的風險。游戲時按壓胸口不僅是對肺部的一次“襲擊”,更是對心臟的一次直接打擊。
心臟是人體的“泵”,負責將富含氧氣的血液輸送到全身。當胸腔受到外力擠壓,心臟的正常工作被打亂,泵血效率降低,回流到心臟的血液量也會減少。這意味著全身,特別是對氧氣需求極高的大腦,會面臨供血不足的問題。心臟在這種情況下將被迫超負荷工作,可能有損健康。
就算參與者“緩過來”了,大腦每一次這樣劇烈地缺氧后“重啟”,都可能伴隨著不可逆的損傷,如果這種情況反復發(fā)生,累積效應會更加嚴重,可能導致記憶力衰退、學習能力下降,甚至是永久性的認知障礙。這對于正處于成長發(fā)育期的孩子來說,影響尤為深遠。
在心理層面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這種游戲帶來的短暫失神和幻覺可能會讓一些青少年產(chǎn)生依賴性。而且,由于這種游戲可能會帶來嚴重后果,孩子們可能會因為擔心再次參與的后果而感到不安,或者因為已經(jīng)發(fā)生的不良反應而感到沮喪。
總之,“死亡游戲”表面上看是一場短暫的刺激體驗,但其實背后潛藏著多方面的生理和心理風險。每一次嘗試,都是在拿健康和未來做賭注。
“死亡游戲”為何會再次流行?
了解了死亡游戲和它的危害,再來談談為何死亡游戲會流行,明白了原因,就能更好地預防這種行為。這種游戲的流行,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
好奇心驅(qū)使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充滿好奇和探索的階段,孩子們對新奇的事物總是充滿興趣。這種“死亡游戲”通過制造短暫的窒息感,給人一種“刺激”和“冒險”的錯覺,滿足了他們的獵奇心理。
很多青少年可能會有不少來自家庭、學業(yè)或同學社交等方面的壓力,加上學習生活可能有點單調(diào)乏味,他們更容易尋求解脫、刺激。這種游戲雖然危險,但在短時間內(nèi)提供了一種逃避現(xiàn)實的方式,讓這樣的青少年的壓力和空虛得到釋放和填補。
2
社交壓力導致模仿
青少年非常重視同伴之間的關系,希望被接受和認可。如果某個班級或群體中有人嘗試了這種游戲,并且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的“體驗”,其他孩子為了融入集體,可能會紛紛效仿。
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得信息傳播更加迅速。一個小小的視頻或帖子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被大量轉(zhuǎn)發(fā)和討論,形成一種“流行趨勢”。這種網(wǎng)絡效應進一步加劇了游戲的傳播速度。
圖庫版權(quán)圖片,轉(zhuǎn)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quán)糾紛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如果看到朋友或偶像參與了這種游戲,他們可能會出于模仿的心理,也去嘗試一下,以證明自己的勇氣和決心。
3
缺乏安全教育
很多孩子在思想深處并沒有意識到這種游戲的危險性,他們大多數(shù)都認為這只是一個小游戲,不會有太大的危害。
家長和學校也沒有及時進行相關的安全教育,導致孩子們對潛在的風險缺乏足夠的認識,缺乏必要的判斷能力和應對策略。
家長和老師往往難以全面了解孩子的社交圈和網(wǎng)絡活動。孩子們在社交媒體上接觸到的信息,可能比成年人想象的要復雜得多。這種信息不對稱使得家長和老師很難及時發(fā)現(xiàn)和干預。
4
尋求認同與自我價值
青少年時期,許多人會有強烈的自我挑戰(zhàn)欲望。這種游戲似乎提供了一個展示勇氣和毅力的機會,讓他們在同伴面前顯得更加“酷”和“勇敢”。
在青少年的社交圈中,獲得他人的認同和贊美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參與這種游戲,他們可能會得到同伴的贊賞和認可,從而增強自信心和歸屬感。
青少年時期,叛逆心理是比較常見的。有些孩子可能會因為家長和老師的反對,而更加堅定地參與這種游戲,以證明自己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5
網(wǎng)絡社交媒體對刺激的追捧
影視作品、網(wǎng)絡小說和社交媒體中常常出現(xiàn)一些冒險和刺激的情節(jié),這些內(nèi)容無形中影響了青少年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他們可能會將這些情節(jié)帶入現(xiàn)實生活中,嘗試類似的冒險活動。
有時,社交媒體對這些危險游戲的報道反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初衷是為了提醒公眾注意安全,但過度的報道和細節(jié)描述可能會激發(fā)更多人的好奇心,促使他們?nèi)L試。
而且在很多社交媒體上,冒險和刺激被視為一種時尚和潮流,甚至還會收獲流量和點贊。這種氛圍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少年的行為選擇,使他們更容易接受和參與這些危險的游戲。
對于現(xiàn)在這些“死亡游戲”在校園的流行,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應該從方方面面更關注孩子的成長。家長們可以經(jīng)常與孩子深入交流,了解他們在學校的生活情況和心理狀態(tài),增強親子關系,讓孩子愿意主動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困擾。
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有參與危險游戲的跡象,家長應及時進行干預,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找出背后的原因。必要時,可以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為孩子提供專業(yè)的心理支持。平時我們也應該教育孩子,真正的勇氣不是盲目冒險,而是懂得珍惜生命,不是盲目從眾,而是即便很多人都在嘗試不正確的事時,自己也有勇氣說不。生命只有一次,我們不能讓孩子們在無知和好奇中付出沉重的代價。
策劃制作
作者丨李戈 科普創(chuàng)作者
審核丨汪茜 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三醫(yī)學中心急診科主任醫(yī)師
楊小洋 四川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來源: 科普中國新媒體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