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學的世界中,真空不只是“什么都沒有”的空無。它其實是一個充滿了“潛能”的奇妙空間。讓我們跟隨迪拉克的步伐,走進這個被稱為“真空之穴”的神秘領域。
什么是真空?迪拉克的“負能量”大猜想
從古至今,大家對“真空”的理解都是:什么都沒有、完全的空白。但在20世紀初,偉大的物理學家保羅·迪拉克(Paul Dirac)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真空不僅僅是“空”,而且可能是能量的最低狀態。那么這個最低能量狀態,真的就是“零”嗎?迪拉克認為:不!他甚至提出了一種讓人驚嘆的“負能態”概念。
根據相對論的公式,能量的平方與質量、動量之間存在一個奇妙的關系。它給出的結果中,能量可以為正值也可以為負值——這意味著理論上負能量可能存在!但我們從未真正見過負能量,因此迪拉克提出了一種設想:也許真空的最低能量狀態是所有“負能態”都被填滿的狀態,而“正能態”則空無一物。
負能量的“空穴”:正電子的發現
迪拉克的真空理論不僅美妙而且具有驚人的預見性!他設想,如果我們能“打擊”真空,可能會讓負能量的粒子跳入正能態,這會在負能態留下一個“空穴”。而這個空穴就是一種奇妙的“反粒子”——它和電子的質量相同,但電荷卻相反,于是“正電子”這一新概念被提了出來。
這種“真空中打出反粒子”的設想在幾年后被實驗證實。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卡爾·安德遜(Carl Anderson)通過實驗發現了正電子,并憑此榮獲諾貝爾獎。不過,這一成就其實早在1929年就由中國物理學家趙忠堯先生觀察到了!他當時發現伽馬射線可以生成正負電子對。然而,因為實驗的局限和缺乏對反粒子的理論認知,這一成果未能引起足夠重視,趙先生也因此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趙忠堯與中國實驗物理學的輝煌
趙忠堯先生對反粒子的發現,為后來的粒子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礎。作為中國物理學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不僅在伽馬射線實驗中揭開了反粒子的端倪,更為中國核物理的崛起貢獻了重要力量。50年代回國后,趙忠堯先生還培養了許多杰出的物理人才,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與趙忠堯齊名的另一位物理學家王淦昌,也對粒子物理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王淦昌曾參與發現中微子和超子等基本粒子,是實驗物理領域的先驅人物。趙忠堯和王淦昌的名字雖不如楊振寧、李政道等理論物理學家般家喻戶曉,但他們對實驗物理的貢獻無疑是開創性的。
從“真空之穴”的奇想,到反粒子的發現,再到中國物理學家的杰出貢獻,物理學的世界充滿了意想不到的奧秘。迪拉克的真空理論不僅揭示了宇宙中隱藏的“負能量”,也為現代物理學打開了研究反粒子的嶄新視野。或許,真空之中蘊藏的奧秘還遠遠不止如此,等待著我們去揭開它們的面紗。
文章由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作者:《趙崢教授解讀物理世界》今朝文化 科普創作團隊
審核:周曉亮 北京交通大學物理學實驗室高級工程師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