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牛,你會想到什么?耕牛?牛奶?牛油?還是斗牛?又或許,是牛肉?想必大家能輕而易舉地想到很多與牛有關的事物。畢竟,牛與人的關系由來已久,早已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社會。
話說,牛身軀龐大、體格健壯、脾氣倔強,人類究竟是怎樣馴服它們的?
人類馴化野牛大約是在10000年前。完成這項壯舉的是亞洲人,他們使用了一種非常有技術含量且沿用至今的方法——誘拐。
想象一下當時的場景:一群獵人在牛群周圍游蕩,不捕殺,不驚嚇,等到小牛掉隊,就一擁而上,把它帶回居住地,關進圍欄里喂養起來。就這樣,緩慢的馴化過程開始了。這些小牛逐漸適應了與人同居的生活,在圍欄里繁衍后代,養牛業就這樣開始了。
最初,人類養牛主要是為了吃肉。后來,有些地方的人發現,用牛耕地遠比用馬耕地更高效,于是,耕牛被禁止宰殺。
提供動物蛋白,幫助人類耕種田地、發展農業,牛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其實遠不止于此。牛還提供了一樣對人類生活習慣影響深遠的產品——牛奶。
早在6000年前,人類就開始喝牛奶了。可以說,牛奶是古巴比倫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巴比倫人不僅喝牛奶,還制作黃油和干酪。在他們口中,肥沃的土地都“流淌著牛奶與蜂蜜”。
時間再晚一些,到了大航海時代,牛奶以及牛奶制品,成了船員的主要營養來源之一。旅途漫長,船上的飲品會陸續變質,為此,許多船員會選擇帶著奶牛一起航行,奶牛也就此被帶到世界各地。
當然,牛奶真正成為全球性的日常飲品,也就一百多年。
19世紀末,科學家巴斯德發現,微生物是導致食品變質的元兇,如果將食品快速加熱至68~70℃,保持30分鐘,然后再急速冷卻到4~5℃,就可以在保留食品風味的同時,殺死食品里的大多數微生物。
感謝巴斯德,牛奶變得更容易保存,也終于有了進一步廣泛傳播的可能,成了人們的日常飲品。有趣的是,今天常見的方形牛奶盒是1950年后才發明的。
如今,很多人從嬰兒時期起就喝牛奶。據統計,2022年,全球牛奶產量高達5.44億噸,而羊奶產量僅為0.3億噸。奶牛,這些10000年前被拐來的那些小牛的后代,已經成了全人類的哺育者。
作者:毛茸茸的星球
審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研究員 黃乘明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