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自己踏入一個奇幻世界,那里的一切都與現實略有不同?時間可以變慢,物體會縮小,雙胞胎兄弟竟然會因為速度的差異而產生年齡差?今天,我們將一起開啟這場“科學冒險”,認識一位將艱深的物理理論變成有趣故事的大師——喬治·伽莫夫。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學家,更是一位擅長用科幻故事揭開宇宙奧秘的科普作家。

在他的名著《物理世界奇遇記》中,伽莫夫帶領讀者穿梭于一個個充滿想象的場景中,帶你體驗相對論的奇妙。這不僅是一本物理書,更是一本充滿懸念和驚喜的奇幻之旅。

伽莫夫出生于蘇聯,他和著名物理學家朗道是同學,師從弗里德曼。這三位學者都對物理學有著深遠影響,不過伽莫夫和朗道的職業生涯卻走上了不同的軌跡。伽莫夫最終留在了西方,而朗道則回到了蘇聯,后來還因研究成果獲得了諾貝爾獎。伽莫夫在西方專注于核物理、理論物理以及宇宙學的研究,同時創作了多部科普作品,像《從1到無窮大》和《物理世界奇遇記》,向公眾介紹物理學的奇妙之處。

限速之城:狹義相對論的效應

在《物理世界奇遇記》這本書中,伽莫夫通過“限速之城”這一幻想場景,向讀者生動地講解了狹義相對論中的一些核心效應。例如,在相對論的框架中,我們熟悉的物理規律發生了變換:運動中的物體會收縮,時間會變慢,著名的“雙生子佯謬”也應運而生。這個悖論描述了一對雙胞胎兄弟,一個留在地球上,而另一個出行太空并返回地球后,會比留在地球上的兄弟顯得更年輕。這些相對論的現象雖然在日常生活中難以察覺,但卻是真實存在的。

那么,為什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這些效應呢?這是因為這些現象的根源在于一個關鍵的相對論概念:同時的相對性。在經典的力學觀念中,兩件事是否“同時發生”是絕對的,觀察者無論身處何地都會得出相同的判斷。然而在相對論中,“同時”并非絕對,而是相對的——這源于光速恒定的原理。

光速不變:相對論的兩大基石

伽莫夫解釋道,相對論中最基本的兩個前提是光速的恒定性和不變性。首先,無論光源和觀察者如何運動,光速在真空中始終為每秒30萬公里;這是一個自然界的極限速度,任何物體的運動速度都無法超過光速。其次,光速的數值與光源和觀察者的相對運動無關。也就是說,即便觀察者迎著光速奔跑,光的速度對他而言依然是每秒30萬公里。這被稱為“光速不變原理”,是經過無數實驗驗證的基本自然規律。

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我們接受光速恒定且不變的前提,就必須接受時間與空間的彈性,也就是運動中的鐘會變慢,尺會收縮。這些效應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明顯,是因為我們的運動速度遠小于光速,導致這些相對論效應并不顯著。

科幻世界中的“慢時鐘”和“短尺”

為了讓人們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效應,伽莫夫設想了一個科幻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極限速度大大低于光速。假如一個人騎著自行車穿梭于街道,街邊的行人會感覺他的身形被壓扁,而騎車人也會覺得街道變短了。這是因為在他的視角中,自己是靜止的,而街道在后退,因此街道也會發生收縮。同樣地,街道旁的人會覺得騎車人的手表走得慢,而騎車人則認為街邊大樓上的鐘慢了。雙方都認為對方的時間變慢、空間收縮,這便是相對論的奇妙之處。

在伽莫夫設想的故事里,還有一位騎車人在繞了一大圈后回到原地。他觀察到大樓上的鐘變慢了,而樓上的人也覺得他的鐘慢了。那么究竟誰的時間更慢呢?根據伽莫夫的描述,由于騎車人經歷了加速和減速,受到了慣性力的影響,所以他的時間會“絕對地”變慢。

通過伽莫夫的科幻故事,我們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對論的復雜概念,還能在這一過程中感受科學的奇妙與趣味。

文章由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作者:《趙崢教授解讀物理世界》今朝文化 科普創作團隊

審核:周曉亮 北京交通大學物理學實驗室高級工程師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