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初科學家們首次發現原子核的奧秘,到今天我們通過核反應堆將其轉化為電力,核能的應用歷程堪稱人類科技發展的輝煌篇章。相比傳統的燃燒化石燃料,核能的優勢在于它能在不依賴化石資源的情況下,產生海量的電力,并且釋放的溫室氣體極為有限。因此,核能被廣泛認為是一種清潔、低碳的能源解決方案,尤其在全球面臨氣候變化壓力、推動低碳經濟轉型的今天,核能的角色愈加重要。

核能的產生源自原子核的結構。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量非常大,且聚集了巨大的能量。核能的核心技術之一是核裂變,重核元素,如我們經常耳聞的鈾-235等重核元素在中子撞擊下分裂為更輕的原子核的過程。裂變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作為熱能被利用來產生蒸汽,強力驅動發電機組。與傳統的火力發電站依靠燃燒化石燃料不同,核電站使用的能源來源是“鈾”這種礦物,它的能量密度比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高得多,一噸鈾-235所釋放的能量,相當于約200萬噸煤炭的熱量。

圖1 核裂變原理(目前該圖較為模糊)

在進入1980年代時后,改革開放為我國社會的經濟帶來了飛速發展。但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國內能源需求也急劇地上升,電力供應已然成為制約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瓶頸之一。而此時,我國的能源結構還是以煤炭為主,盡管國內煤炭資源豐富,但其高污染、高排放的特點對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與此同時,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的開發仍在初期階段,難以滿足龐大的需求。加之水力、風力、太陽能、生物能和潮汐能等多種新能源在發電過程中仍面臨多種限制條件,在建設和運行中容易破壞生態環境,甚至可能導致物種滅絕。如何尋找一條既能滿足能源需求又能減少環境負擔的能源途徑,成為當時我國面臨的重大挑戰。

圖1 大亞灣核電基地

大亞灣核電站的建設便是我國核能發展史上的重要一步。大亞灣核電基地位于深圳大亞灣,是由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二期等組成的綜合核電基地。作為我國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與法國合作,成功引進了法國的壓水堆(PWR)技術。這項技術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核能技術之一,也成為我國核電發展初期技術引進的重要突破。

大亞灣核電站的核心組成部分包括反應堆、冷卻系統、發電機組、控制系統等多個關鍵設施。其中,反應堆是核電站的心臟,堆芯由核燃料(如鈾)和冷卻劑(輕水)構成,負責通過核裂變反應釋放出大量能量。為了控制核裂變的速率并保持反應的穩定,控制棒被放置在堆芯中。這些控制棒由能夠吸收中子的材料(如硼或鎘)制成,通過插入或退出堆芯來調節裂變反應的速度。

圖2 壓水堆核電站結構圖

冷卻系統分為兩個主要回路:一回路(主循環回路)和二回路(蒸汽發生器回路)。

一回路(主回路):這一回路中流動的是冷卻劑(水),其主要任務是吸收反應堆中產生的熱量。冷卻劑通過冷卻泵被加壓并循環流動,進入反應堆堆芯,并將熱量帶走。由于一回路中的冷卻劑和反應堆直接接觸,所以必須保持其溫度高于水的沸點,以避免沸騰。而為了防止冷卻劑的沸騰,必須對其進行加壓,這也就是“壓水堆”名稱的由來。

二回路(蒸汽發生器回路):一回路中的加熱水通過蒸汽發生器傳遞熱量給二回路中的水。在蒸汽發生器中,熱的冷卻劑流入U形管并通過傳熱將熱量傳遞給二回路中的水。二回路中的水受熱后變成飽和蒸汽,然后通過管道輸送到汽輪機,推動汽輪機發電。這個過程中,二回路中的水并未與核反應堆直接接觸,避免了核輻射的傳播。

在核電站這樣一個高科技、高風險的環境中,每一項技術改進都直接關系到安全、效率和持續發展的能力。大亞灣核電站在運營的過程中,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技術進步——數字化控制系統(DCS)的引入。這個改造不僅是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更是核電站提升安全性、提高運行效率的關鍵步驟。

回到大亞灣核電站剛開始運行的時候,儀控系統使用的是20世紀70年代的技術,這些設備依賴模擬量板件和繼電器來執行控制任務。這些老朋友雖然在當時為核電站的安全運行提供了保障,但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它們逐漸暴露出了許多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大亞灣核電站決定進行一次革命性的升級。

引入DCS系統后,大亞灣核電站的操作變得更加精準和高效。反應堆的溫度和壓力控制不再依賴人為的操作判斷,而是通過實時的數據分析和自動調節來確保最佳運行狀態。再比如,傳統的模擬系統中需要人工干預的監控和數據分析,經過DCS的數字化升級后,已經可以通過計算機程序自動完成,大幅提高了響應速度。不僅如此,通過數字化界面,工作人員可以實時查看各項設備的運行狀態,并通過數據的精準采集與分析,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從而提前預防故障的發生。這種預見性是傳統模擬控制系統無法比擬的。

圖3 全范圍閉環測試總體方案示意圖

為了確保數字化控制系統的順利運行,大亞灣核電站采用了全范圍閉環測試的方法。這一測試方法通過將仿真工藝系統引入DCS測試環境,模擬核電站在實際運行中的所有操作情景。通過這種方法,系統中的設計缺陷與系統投入運行前對潛在的風險都無處遁藏。要知道,以往類似的測試往往只能在現場進行。

三十年核能安全運行:數字背后的故事

自1994年正式投產以來,大亞灣核電站的安全運營已歷經三十年,成為全球核電行業的重要典范。至2024年6月,大亞灣核電站及在其側的嶺澳核電站所共同組成核電基地,六臺機組累計上網電量9597億度,其中為我國香港輸送的電量就達3104千瓦時,占香港總用電量的三分之一。在香港,電力需求的季節性波動較大,在夏季高溫時期尤為明顯,電力需求急劇上升。而大亞灣核電基地作為一項穩定可靠的能源來源,能夠在關鍵時刻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確保香港不會因電力短缺而受到影響。

而且根據前文的介紹已知如前所述,與煤炭和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相比,核電站的運行幾乎不產生直接的溫室氣體排放,其在促進全球減排、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據統計,大亞灣核電站的累計電量已經幫助減少了數百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種植了數百萬公頃的森林,面積相當于10 個深圳市或17個香港。

圖4 全國在運行在役核電站分布圖

根據《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目前十四五都已經即將結束了,替換成十五五規劃),未來燃煤發電比例將逐步降至58%,而核電作為一種穩定、低碳的能源選擇,正成為填補火電缺口的重要選項。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在役在運核電機組規模最大的國家,各地核電站的布局和運行也在不斷拓展,如廣東的大亞灣、臺山,福建等地,并已逐漸形成全球領先核電集群。我國自主核電技術在國際市場上逐漸獲得認可,為全球核電行業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李明鋼,王嫘.大亞灣核電站DCS改造全范圍閉環測試系統研制與應用[J/OL].核動力工程,1-6[2024-11-05].

方月建.壓水堆核電站穩壓器的建模與控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20.

文章由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出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作者:蔡文垂 科普作者

審核:梁忠偉 廣州大學機電學院 副院長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