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喝燒開過的水已經成為一個默認的習慣。即使有些地方開始設置“直飲水”,往往依然被視為“生水”,難以得到普遍接受。這種做法也很合理:水被燒開過后,寄生蟲卵、細菌幾乎都被消滅殆盡;一部分礦物質以“水垢”的形式析出,降低了水的硬度,減少了泌尿系統結石的風險。這些,對于人體健康都是有利的。

那么,中國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養成了喝開水的習慣呢?古代的人們,也喝開水嗎?答案有點復雜:喝,但也不是經常喝。

古人也燒開水

在中國文化中,“茶”是一個重要的、獨特的載體,從古代一直流傳到今天。而提到茶,自然就離不開水:無論是煎茶、煮茶、點茶還是泡茶,終究都離不開把水煮沸的步驟。單從這一點上說,古人無疑也會經常燒開水。此外,古人會制作各種消夏飲料,統稱“熟水”,比如李清照推崇的“白豆蔻熟水”,就是用燒開、晾冷的水泡上豆蔻;類似的還有“紫蘇熟水”、“沉香熟水”,這在電視劇《夢華錄》中也有提及。而這些“熟水”,正是用燒開、放冷的水來制作的,與“生水”相區別。

圖源:Pixabay

實際上,早在石器時代,先民們很可能就有了燒開水的習慣。比如,屬于大汶口文化的白陶鬶(guī),從其空腹、細頸、長喙的特征來看,極可能就是用于燒水、溫酒的器具。后世各種銚(diào)子、茶壺就更為普遍了,有大量的文物可以佐證。因此,說中國古人一直懂得并習慣于喝燒過的水,應該還是很可信的。

不會常燒開水

然而,事情的另一面卻是:在中國古代這種把水燒開的做法,并不像今天這樣普遍。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兩條:首先,囿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古人的衛生意識還很薄弱。對于“將水燒開、放冷再飲用”的意義,并沒有形成共識。尤其是在饑荒、戰亂的年間,飯都吃不飽了,還談啥燒開水?當然,這種現象并不是好事,尤其是對消化道疾病的傳染,大開了方便之門。而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燒水很麻煩,也很花錢。

要燒水,當然就得有火,必須消耗燃料。然而,在近代之前,隨著植被的大量破壞和人口的增長,燃料供應長期處于緊張的狀態,尤其是冬季的城市之中。

比如,在明代宮廷中有“四司八局”,其中專門管理薪炭的機構叫做“惜薪司”:從名字就能看出,哪怕貴為天子,燃料也得省著點用。而對于普通民眾而言,燃料更是一項不可忽視的開支。為此,古人也想出了不少辦法。有人認為,中國菜肴的烹飪方式,從上古的大鼎燉煮、明火炙烤,逐漸過度到烘焙(烙餅、炒米等干糧,生一次火就可以做一大堆,夠好幾天吃的)、快炒、腌制等方式,節約燃料,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圖源:Pixabay

為了進一步節約燃料,古人甚至習慣于一日兩餐,第一餐叫“朝食”,又叫“饔”(yōng);第二餐叫“哺食”,也叫“飧”(sūn)。第二餐通常并不生火做飯,只吃第一餐剩余的冷飯冷菜。

對于古代的普通百姓而言,吃冷餐、吃剩飯,是一件非常正常而無奈的事情,原因就是燃料太貴。如此寶貴的燃料,拿來做飯尚且需要省著點用,拿來燒開水,也許就近乎奢侈了。

同時,在近代之前,燒開水還有一個尷尬之處:燒開了也沒法保溫,冷的太快了。

這是因為,帶有真空保溫內膽的暖瓶,于1892年問世;等它傳到中國的時候,已經是清朝末年。在此之前,要給燒開的熱水保溫,只能用稻草、棉絮一類的物質做一個粗糙的保溫箱(俗稱“茶壺窠”),保溫效果維持不了多久。再想喝熱水的時候,還得重新加熱,又一次耗費燃料,普通百姓當然就更不樂意燒開水了。

滄海桑田

而在當時,暖瓶的價格昂貴,在《多收了三五斗》中就曾提到,普通人根本用不起。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后,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工業體系的完善,暖瓶價格下跌這才算是普及開來,為“燒開水、喝開水”提供了物質基礎。

但真正改變國人習慣,讓燒開水全面普及的,是愛國衛生運動的功勞。

在1949-1952年間,全國轟轟烈烈的開展了愛國衛生運動。這里還有一個重要背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國悍然發動細菌戰,在邊境地帶投放了大量帶有致病細菌的跳蚤、老鼠等生物,給我國人民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了極大威脅。黨和國家未雨綢繆,發起了愛國衛生運動,清理衛生死角、建立個人衛生習慣——其中,就包括了“不喝生水”的倡導,一舉扭轉了數千年來的飲水習慣,提高了國民的健康意識。

當然,這里說的“喝開水”,并不是說去喝很燙的熱水,而是把它先燒開、放涼了再喝。通說認為,經常喝太燙的水,會刺激咽喉和消化道,久而久之,容易誘發腫瘤。至于多少算是“燙”,各人的感覺不盡一致,一般放到“溫水”的程度,就可以放心的喝了。

另外,盡管把水燒開能殺死絕大部分細菌,但有些細菌的“蛋”(標準名稱是“芽孢”),則可以在100℃下存活,等到溫度降下來,再變成細菌而重新繁殖。因此,燒開過的水,如果放置很長時間(比如12小時以上),實際上也是不安全的,細菌可能已經卷土重來。

因此,把水燒開了,放冷再喝,最好再加上一句:放久了的水就別喝咯。

供稿單位:重慶科技館

作者:饅頭老妖,高校教師、化學博士,從事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

審核專家:黃河、李春黎、陳濤、徐曉萍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