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未來是核能?

2024年10月14日,谷歌(Google)宣布已與核能初創企業凱洛斯能源公司(Kairos Power)達成協議,將從凱洛斯的7座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s)中購買500兆瓦的全天候無碳電力。據報道,兩家公司正考慮從第一座SMR開始在2030年進行首次交付,并在2035年前完成全面部署。

在我們傳統觀念中,一提到“用電大戶”“用能大戶”,往往會想到鋼鐵廠、煉油廠等。確實,一個年產千萬噸級的鋼鐵廠,其功耗可達數百乃至上千兆瓦。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概念、新市場的出現,新的用電大戶出現在我們面前——數據存儲與計算設施。

PART1 超算中心、數據設施將成為新的用電大戶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訓練過程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持,這直接導致了大量的電力需求。例如,訓練OpenAI的GPT-3模型耗電量約為1.287吉瓦時(1吉瓦= 1,000 兆瓦),相當于120個美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2026年全球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加密貨幣行業的電力消耗可能會翻倍。各類數據中心的總用電量可能在2026年達到1000太瓦時(1太瓦=1,000,000 兆瓦)以上,這大致相當于日本的用電量。

在我國,數據中心的運行能耗也是十分驚人的。目前,我國主流的機柜功率以4-6kW為主,6kW及以上的機柜占比為32%。我國目前擁有超過3000個機架,總功率15兆瓦的大型數據中心超過300個。華為、阿里等通信和互聯網巨頭的超大型數據中心機架數甚至超過1萬個,運行能耗驚人。據《數據中心全生命周期綠色算力指數白皮書》預計,到2030年,我國數據中心能耗總量將超過4000億千瓦時。

美國能源部在其國家實驗室建成了世界最快的超算設施Frontier,以滿足其科學發現、能源開發過程中的計算需求。隨著Frontier功能的完善,其功耗水平也在急劇提升。在穩定運行狀態,Frontier功耗超過8兆瓦,在進行峰值運算時功耗將達到27兆瓦,足以為大約1萬個家庭供電。未來,美國能源部還將開發十萬億億次(10^21)級超算集群,預計功耗可能超過100兆瓦。

位于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Frontier超算(官網圖)

在我國,超算設施同樣成為耗電大戶。根據公開報道,天河二號的能耗約為18兆瓦,太湖之光的功率超過15兆瓦。數據中心的巨大能耗已不容忽略,提升能效、降低能耗已成為數據中心發展的重點關注之一。

PART2 核能,人工智能供電新方案

為降低數據中心和超算設施的能耗、提高能效,很多新技術被應用在這些設施的建設過程中。例如,位于芬蘭的LUMI超算設施隸屬于歐洲高性能計算聯合企業,應用于氣候建模、尋找新藥等諸多領域。它有成千上萬個獨立的處理器,每秒能夠執行高達429千萬億次的計算操作。它由水力發電提供動力,其廢熱被用來幫助當地居民取暖,實現了幾乎零碳排放。

我國積極推動數字經濟綠色化轉型,實施新基建綠電直供、老舊設施綠色化改造等。以國家綠色數據中心萬國數據浦江數據中心為例,該數據中心的分布式光伏系統年發電量可達23.8萬千瓦時,結合綠電直采及綠證交易等方式,自2022年起保持100%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萬國數據浦江數據中心(官網圖)

除了水電、風電和光電這類綠色能源外,還有一種能源成為了供能的新方案——核能。

今年9月,微軟宣布正在努力重啟三里島(Three Mile Island)的1號機組,以為其人工智能數據中心供電。同期,甲骨文公司宣布正在設計一個數據中心,將使用三座小型核反應堆為其提供一千兆瓦的電力。甲骨文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已運營及在建的云數據中心達 162 個,其中規模最大的數據中心功率高達 800 兆瓦,內含數英畝的英偉達 GPU 集群,能夠訓練全球最大規模的 AI 模型。

10月14日,谷歌與核能初創企業凱洛斯能源公司(Kairos Power)達成協議,將從凱洛斯的7座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s)中購買500兆瓦的全天候無碳電力。

小型核反應堆是指什么?確切地說,應該稱其為小型先進模塊化多用途反應堆。從它的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它的特點:

小型——體積僅為常規核動力堆的數十分之一。

模塊化——系統和組件可在工廠組裝,然后以機組形式運輸到安裝地點。

反應堆——利用核裂變產生熱量,從而生產能源。

小堆具在開發建設上有低成本、短周期的優勢,相比于常規的大型反應堆更加安全可靠,同時一些模塊化反應堆還具有較強的空間適應性,具有多用途、綜合性的優勢,可以進行工業供熱供汽,為城市供暖,還可用于海水淡化和海洋開發。從功率規模來看,小堆的功率通常低于300兆瓦,當前開發的很多種堆型的功率都在數十兆瓦左右,這與一個大型數據中心或超算集群的功耗相當。

按照功率大小劃分反應堆類型(A. Vargas/原子能機構)

不過,目前美國尚未有小型模塊化核反應堆投入使用,只有NuScale Power公司設計了一款電功率位45兆瓦的小堆——NuScale,于2021年獲得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標準設計批準。

由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擔任董事長的核能初創公司Oklo公司利用液態金屬反應堆技術制造的核電站,被認為可能是“解決人工智能帶來的極端能源需求的潛在解決方案”,有望在2027年前推出其首座反應堆,功率范圍從15兆瓦到50兆瓦不等。Oklo的“Aurora 發電站”反應堆15兆瓦版本的成本約為7000萬美元,其電力成本約為80-130美元/兆瓦時,與燃氣發電廠和海上風電相似。

總結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其對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谷歌與凱洛斯能源的合作只是人工智能能源探索眾多例子中的一個。人工智能的未來會是核能嗎?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的開發和應用,確實為數據中心和超算設施提供了一種高效、清潔的能源解決方案,也為核能的未來發展開辟了新的可能性。然而,核能的利用也伴隨著安全和監管的挑戰,需要我們在推動技術進步的同時,確保核能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