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野外,人們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蘑菇,但也僅僅只是看看而已,并不會去食用,否則你們很有可能就看不到這篇文章了。
據統計,全世界約有14000種大型真菌,形態和成分都具有多樣性,即使是專業人員也無法完全辨別出每一種菌類是否有毒。
大家應該多多少少都有所耳聞關于如何辨別蘑菇是否有毒,但大多只是歷史傳承下來的經驗之談或者謠言而已。
謠言1:鮮艷的蘑菇都是有毒的,無毒蘑菇顏色樸素。
這大概就是流傳最廣的謠言了,隨便舉個例子,你看這個蘑菇長得白白凈凈的,其實它的學名就叫:致命白毒傘。
謠言2:可食用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臟地帶。
所有的蘑菇都不含葉綠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自養,只能寄生、腐生或與高等植物共生,同時要求比較高的環境濕度,因此它們都傾向于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
俗話說“潮得都要長蘑菇了”,就是這個道理。至于環境的“清潔”和“骯臟”,并沒有具體的劃分標準,更與生長其中的蘑菇的毒性無關。
食用菌雞腿菇(毛頭鬼傘)經常在糞便上野生,栽培時也常用牛馬糞便作為培養基;反之包括白毒傘在內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長在相對清潔的林中地上。
謠言3:毒蘑菇往往有鱗片、粘液,菌桿上有菌托和菌環。
提及鱗片、粘液、菌托和菌環等形態特征術語,是毒蘑菇謠言“與時俱進”的表現,謠言甚至因此具備了一點可靠性。
同時生有菌托和菌環、菌蓋上往往有鱗片,是鵝膏屬的識別特征,而鵝膏屬是傘菌中有毒種類最為集中的類群。也就是說,按照“有菌托、菌環和鱗片的蘑菇有毒”的鑒別標準,可以避開包括白毒傘和毒蠅鵝膏在內的一大波毒蘑菇。
但是,這條標準的適用范圍非常狹窄,不能外推到形態高度多樣化的整個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為“沒有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無毒的”。
很多毒蘑菇并沒有獨特的形態特征,如亞稀褶黑菇(紅菇科)沒有菌托、菌環和鱗片,顏色也很樸素,誤食會導致溶血癥狀,嚴重時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這條標準讓很多可食蘑菇躺著也中槍。例如,常見食用菌中大球蓋菇有菌環、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鱗片。
來源: 云南省科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