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艷紅 段躍初

在17世紀荷蘭畫家阿爾伯特·埃克豪特的木薯博物畫中,我們得以窺見這種植物的神秘面貌。木薯,學名_Manihot esculenta_,是一種在全球范圍內具有重要經濟和文化價值的作物。本文將從木薯的起源、毒性、歷史影響、現代應用等多個維度,全面介紹這種植物如何從劇毒植物轉變為全球糧食的歷程。

木薯,又稱樹薯,屬于大戟科植物。大戟科以其毒性聞名,木薯也不例外。它的塊根內含有大量的氰化物,生啃一口足以致命。然而,木薯的塊根富含淀粉,這使得它成為了超過8億人賴以生存的主食。木薯最早起源于南美洲亞馬孫流域的南部邊緣地區,至少四千年前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食用木薯。隨著新舊世界的物種大交換,木薯在15世紀之后在非洲、亞洲和大洋洲被廣泛種植。

木薯的全身都富含氰苷類化合物和多種生物堿,人如果誤食新鮮的木薯塊根,這些物質就會和胃酸接觸形成劇毒的氫氰酸。然而,人類的智慧使得木薯的毒性得以控制。在南美洲,傳統制取方法是將木薯反復浸泡18~24個小時,然后磨成水淀粉進行食用。巴哈馬群島的盧卡揚人會把木薯放在特制的籃子里,搗碎煮沸之后食用。西非的做法則是把塊根去皮后放入水中發酵三天,利用微生物去除氰化物。大洋洲的瓦魯阿圖人把木薯烤著吃,還會與本土植物一起做成布丁食用。

木薯在人類歷史中扮演了“救命稻草”的角色。在1880年的印度南部大饑荒或者2010年的委內瑞拉糧食短缺時期,木薯是當地人為數不多能夠填飽肚子的食物。在很多小麥、玉米或者水稻完全不能種植的區域,木薯是唯一能夠提供淀粉的作物。因此,在很多民族的傳說中,木薯是神饋贈的禮物。

隨著科技的發展,木薯的應用已經遠遠超出了作為食物的范疇。木薯淀粉可以制作飼料、酒精、葡萄糖、塑料纖維、涂料等等。由于價格比起其他淀粉低,所以雖然我們平時很難見到新鮮的木薯塊根,但木薯的身影早已經遍布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了。用木薯淀粉制作粉絲或者粉條也非常普遍,甚至由于木薯淀粉的顆粒要比其他植物淀粉更小,所以口感上甚至更好。

經過不斷篩選和培育,木薯產生了兩個品系:氰化物含量較低的甜木薯以及含量高的苦木薯。甜木薯的產量比較低,但是中毒風險也低,去皮煮熟了就可以食用;苦木薯產量高,也更適宜惡劣環境生長,但必須加工以后才能食用。而現在對于木薯的一個研究思路,就是可否結合兩類木薯的特性,在減少氰化物的同時不斷增加木薯的產量。

19世紀初,木薯傳入中國大陸南部沿海地區,主要是在廣東、福建和臺灣等省。但一直以來木薯在我國的種植面積有限,除了災年用來保命,大多數時候存在感并不強。不過近些年來,隨著奶茶業的興起,木薯也有了更多的角色。奶茶中的珍珠、芋圓、布丁、西米、燒仙草基本都是使用木薯淀粉作為原料。

木薯,這種曾經劇毒的植物,通過人類的智慧和科技的發展,已經轉變為全球糧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為數億人提供了食物,還在工業、醫藥等多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木薯的故事,是自然與人類智慧相結合,共同創造奇跡的典范。在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木薯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它將繼續在全球糧食安全和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即使是劇毒的植物,也能通過人類的努力轉變為對人類有益的資源。這不僅是對木薯的科普,也是對人類智慧的贊頌。

來源: 科普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