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山羊生態養殖技術
山羊產業在廣西畜牧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的亮點,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關鍵產業。但是傳統山羊生產仍以放牧為主,存在羊舍環境差、母羊繁殖水平低等問題,因此,推廣山羊良種繁育及高效生態養殖技術就顯得十分必要。廣西畜牧研究所養羊研究團隊經過近10年科企聯合攻關,對品種選育、高效繁殖、飼料營養、環境設施及糞污處理等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研究創新和集成應用,研究出一套山羊良種繁育及生態養殖技術,并榮獲廣西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自治區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本文介紹的山羊高效生態養殖技術,是集成生態羊舍建設、母羊高頻高效(兩年三產)繁殖、農副產品混合發酵、羊糞資源化利用4項技術,形成的高效生態養殖模式。關鍵技術要點如下:
一、養殖山羊品種
1.本地主要品種:隆林山羊和都安山羊。
2.引進主要品種:努比亞山羊、努比亞母羊、波爾山羊、大耳羊。
二、生態養殖模式
生態養殖必須實施“六化”,即養殖飼料的微生物化、養殖環境的生態化、養殖產品的有機化、養殖糞污的資源化、養殖投入品的無害化和養殖設施的標準化。生態養殖的核心技術是微生物應用,其主要依托三大微生物技術平臺,即飼料發酵用微生物、環境治理用微生物和糞污處理用微生物。常見的山羊生態養殖模式有以下幾種:
1.山羊“微生物+高架床”生態養殖模式
“微生物+高架床”生態養殖模式主要由生態欄舍、微生物加工秸稈飼料、微生物糞污處理、羊糞異位發酵生產有機肥幾個重要環節組成(圖1)。
圖1 “微生態+高架網床”生態模式技術路線圖
①高架網床生態羊舍設計要點。采用隔熱板屋頂全覆蓋羊舍,包括高架床和運動場,運動場遮雨避光,實現雨污分離;羊床采用半封閉式高床漏縫結構,羊在高床上,糞尿通過羊床漏縫掉到下層。漏縫地板用木條、竹子、金屬錳鋼鋼網鋪設,錳鋼網代替竹(木)條做高架床的漏縫面,可延長使用時間。漏縫縫隙1.5~2厘米,間距3~4厘米,以羊糞能夠自然掉落又不卡羊腳為原則,離地面距離2米。樓上開設1.5米×1.5米的窗戶,樓下開設0.5米×0.5米的窗戶。樓上與運動場之間通過45°斜坡相連。
生態羊舍圖
②微生物處理羊糞。每天的羊糞量相對少,且干燥,從高架網床直接排放至地面,不需要每天清理,每隔3~5天噴灑一次復合微生物制劑,利用微生物發酵羊糞尿,進而快速、無臭腐熟有機糞污(含固態和液態糞污)。
③羊糞異位發酵生產有機肥。定期收集經微生物發酵的羊糞到糞房,同時可以在糞房撒入一些木屑等墊料,提高羊糞的利用率,再進行集中堆放腐熟,生產成有機肥。
④“微生物+高架床”羊生態養殖模式優勢。高架床通風透氣,采光好,遮雨避光,全覆蓋運動場的欄舍,實現雨污分離,污染物零排放。雨污分離避免水泡糞,羊舍內空氣氨氣少,羊床干燥舒適,減少羊的呼吸道、消化道疾病;雙列式喂料通道加上采食面的可升降式設計,使料槽保持干凈衛生,減少草料因污染造成的浪費;自動飲水使羊保持飲水充足,羊機體的新陳代謝、營養消化吸收完全,提高飼料消化率料肉比增長。
適合“微生物+高架床”生態養殖模式的羊種有澳寒羊、湖羊、努比亞山羊、波爾山羊、薩能奶山羊、小尾寒羊。
2.山羊“半放牧”式生態養殖模式
大化縣大石山區肉羊生態養殖模式主要是在傳統放牧的基礎上通過生態羊舍的改造、利用農作物秸稈,如甘蔗尾葉、玉米稈、桑枝、紅薯藤等進行生物發酵微貯,結合山上草資源實行半圈半放飼養生態養殖模式,糞污深度處理成為有機肥回歸農田種植牧草水果蔬菜形成種養農業生產循環鏈。
肉羊生態養殖模式技術路線圖
①生態羊舍建設要點。示范基地通過羊舍改造,羊床面離地面2米,鋼架結構,羊床面木條漏縫,頂棚隔熱彩瓦加抽風機設置,羊舍四周圈簾升降防寒防雨防風,羊舍內部結構為雙列式羊床設計,喂料通道2米寬,兩邊各放置料槽,采食面設計可調升降橫面欄桿一條,調節羊采食時伸頭出料槽的高度,飲水設備用自動飲水碗,進水口出水口分開,污水出水口用水管引流到羊舍外,每列羊舍側面設計相應羊舍面積一半的羔羊補料間,供羔羊自由進出補料間自由采食。
高架床通風透氣采光好,雨污分離避免水泡糞,羊舍內空氣氨氣少,羊床干燥舒適,羊的呼吸道、消化道疾病,雙列式喂料通道加上采食面的可升降式設計,使料槽保持干凈衛生,減少草料因污染造成的浪費。自動飲水使羊保持飲水充足,羊機體的新陳代謝、營養消化吸收完全,提高飼料消化率料肉比增長。
鋼架結構高架網床羊舍
②飼養管理。從傳統的放牧飼養轉變為半放牧飼養,每天放牧2~3個小時,主要是讓羊群達到適當運動的同時,利用大石山上的草資源,補充草料,羊可以自由采食,以達到草料多樣化營養均衡的作用。
③農作物秸稈生物飼料發酵及飼喂利用微生物發酵甘蔗尾葉、玉米稈、桑枝等農作物秸稈,提高其適口性、羊采食充分,消化吸收好、生態環保、糞便無臭味、少蚊、蠅、蛆的滋生,抗病能力增強、較好解決二次發酵,及冬季草料不足的問題,具有節約成本等特點。
④糞污處理與利用。高床養殖加雨污分離后,羊糞部份干清堆漚發酵后自用循環種植牧草、水果、蔬菜。另一部份與當地公司合作結合其它畜禽糞便及稻稈等廢棄的農作物秸稈制作有機肥銷售給周邊果園。實現糞污零排放零度污染,種養立體循環生態農業。適合“半放牧”式生態養殖模式的品種有隆林山羊、都安山羊。
3.“微生物+平養”山羊生態圈養模式
以微生物墊料為基礎的一種新的山羊養殖模式,利用微生物墊料來處理羊糞,平地養殖山羊。“微生物+平養”式的山羊生態養殖模式,不設置高架床,采用地面鋪設微生物墊料上直接養殖山羊的方式,類似于南方生態牛舍模式。
平養生態養羊模式技術特點:“微生物+平養”生態模式主要由大跨度隔熱板全覆蓋(適當留蓋透明瓦)的羊舍、微生物飼料、微生物墊料和有機肥生產組成的山羊生態養殖模式。
①羊舍設計要點。采用大跨度隔熱板屋頂,鋼架結構,全覆蓋羊舍,不設置高架床,水泥硬化地面,平養,實現雨污分離。
②微生物墊料制作。先期用復合維生物制劑處理木糠、秸稈等1~2個月,然后均勻曬在地面上,厚度5~10厘米,直接平養山羊,密度2~4平方米/只。養殖環境相對干燥,墊料可用1~2年。
③微生物飼料。利用微生物菌劑處理全株玉米稈、啤酒糟等,再與干草、精料混合后飼喂山羊,微生物(益生菌)發酵的飼料,可以建立動物腸道良性微生物菌群,提高飼料利用率,促進動物健康生長。提高動物免疫力,降低發病率,減少獸藥用量,改善產品品質和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用于發酵飼料的微生物種類有乳酸菌類、酵母菌類、解淀粉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糞鏈球菌、納豆桿菌、沼澤紅假單胞菌、毛霉菌、根霉菌等。
④有機肥生產。養殖1~2年后,墊料可直接作為有機肥,污染物零排放。
⑤平養生態羊舍優勢。不建設高架床,減少欄舍建設成本;羊舍透光避雨,雨污分流,養殖糞污零排放;微生態墊料直接分解羊糞尿,無臭味,并減少清理糞污的人工成本。
適合“微生物+平養”模式的羊種有努比亞山羊、波爾山羊、小尾寒羊。
三、山羊常見疾病預防
1.羊傳染性膿瘡病(俗稱“羊口瘡”)
1.該病主要為害3~6月齡羔羊,臨床上分為唇型、蹄型和外陰型,常見混合型感染病例。
羊傳染性膿瘡病防治:發生本病應及時隔離病羊,用水楊酸軟膏將瘡痂軟化,除去瘡痂后用0.1%~0.2%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創面,再涂2%碘甘油,每日1~2次。
2.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
臨床癥狀:山羊病初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減退,隨即咳嗽,流漿性鼻涕,叩疹肺區有實音區,聽疹呈支氣管呼吸音及摩擦音,觸壓胸壁表現敏感疼痛,病期7~15天病變;多局限于病羊胸部,胸腔有淡黃色積液,損害多為一例性性肺炎、肺實質肝變,切面呈大理石樣變。
防治措施:治療可選用新胂凡納明,5月齡以下羊用量為0.1~0.15克,5月齡以上羊用量為0.2~0.25克,溶于生理鹽水靜脈注射。也可用土霉素按每日公斤體重服20~50毫克,分2~3次服完。
3.山羊疫苗免疫程序
①羔羊的免疫。15日齡:羊口瘡弱毒苗口腔粘膜內注射,每只羊0.2毫升;1月齡:羊梭四防苗皮下注射,每羊3毫升;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滅活苗注射,每羊3毫升;2月齡:炭疽II號苗皮下注射1毫升;隔幾天注射牛羊用口蹄疫滅活苗2毫升;2~3月齡:阿維菌素每公斤體重0.2毫升皮下注射,隔7天再注射一次;3月齡以后;每半年注射1次羊梭菌四防苗,1年注射1次炭疽II號苗和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滅活菌。
②種羊的免疫。每半年注射1次羊梭菌四防苗,每羊5毫升和注射牛羊用口蹄滅活苗,每羊3毫升。每年注射1次炭疽II號苗和小反芻疫苗,每羊1毫升,并注射山羊傳染性胸膜炎滅活苗,每羊5毫升。春秋兩季以0.2%雙甲脒進行1次藥浴或皮下注射1次阿維菌素,每公斤體重0.2毫升。
作者∣廣西畜牧研究所 曹艷紅
來源: 曹艷紅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