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飲食法近年來在名人和網絡紅人推崇下掀起熱潮,他們主張回歸祖先飲食方式,即以大量肉類、少量碳水為核心的原始人飲食法。然而,古人類真的這樣吃嗎?本文探討了考古和營養學證據,揭示真正的原始人飲食與現代流行版本的差異,以及這一飲食法的科學證據復雜多面性。
撰文 | 小葉
Paul Saladino是美國坐擁百萬粉絲的網紅營養博主,據他個人官網介紹,他是醫學博士,曾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Seattle)完成過住院醫生實習,并獲得醫師營養專家資格(Physician Nutrition Specialist)[1]。在醫學培訓過程中,他失望地發現,西方醫療體系治標不治本。于是,秉持著通過飲食方式讓更多人獲得健康生活的信念,他創立個人社交媒體平臺,不遺余力地推崇以肉類和內臟為主的飲食方式。2020年,Saladino出版了《肉食法典》(The Carnivore Code)一書,從科學文獻中找到吃肉有益身體的證據,展示了全肉飲食的醫療潛力,并推出的配套的肉食食譜,轟動一時。許多網紅、好萊塢演員、運動員甚至政治人物都成為了肉食主義的擁躉。
類似Saladino推薦以肉食為主的飲食方式可統稱為“原始人飲食法”(Paleo Diet),即遵循舊石器時代人類的飲食方式,而過往的研究認為原始人主要吃肉。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我們以祖先的飲食方式進化而來,而我們的基因還沒有足夠的時間適應現代農產品。不過,Saladino大力倡導的飲食方案屬于其中比較極端的一種,他多年來只吃內臟和草飼料喂養出來的牛肉,摒棄一切蔬果,同時還宣稱這樣的飲食主義治愈了自己的哮喘和嚴重濕疹[2]。Saladino的宣揚口號是:“如果你保持與數百萬年前的古人類一致的飲食方式,人類將會繼續興盛!”
然而,名人們所擁護的熱門飲食法則真能讓我們更健康嗎?
來源:pixabay
真正的“原始人飲食”
“原始人飲食”所效仿的是生活在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60萬年或250萬年前至1.2萬年前)的祖先,但問題是,他們真的以肉為主嗎?當時的古人類以何為食?
在古新世晚期到中新世早期,人類、猴子和猿等靈長目動物演化出了以水果為主的飲食習慣[3]。而人亞族譜系(Hominina)最早可追溯到約600萬年到700萬年前,雖然已知化石表明他們已經學會直立行走,但仍花費大量時間逗留在樹上,而且也沒有制造任何工具,所以科學家推測他們的飲食可能非常類似于人類現存的近親——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皆為雜食性動物,食譜包括大量水果、樹葉、花朵、樹皮等[4, 5]。
到了距今約350萬年前,諸如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和肯尼亞平臉人(Kenyanthropus platyops)等早期人科物種的飲食范圍開始擴張,除了植物之外,他們也吃起了動物??脊艑W家在非洲埃塞俄比亞阿法爾地區迪基卡(Dikika)遺址找到了牛和山羊大小的哺乳動物骨頭碎片,上面有切割和敲擊的痕跡,正是當時生活在這片區域唯一的人科物種——南方古猿阿法種留下的痕跡。這也說明他們已經學會使用石頭工具。這一重大發現成為人類將肉類納入食譜的最早關鍵證據[6, 7]。
演化生物學家認為,吃肉對我們祖先演化出更大的大腦至關重要。肉類和骨髓作為高熱量食物資源,不同于其他類人猿食用的低質量植物性食物,能為我們祖先更大的大腦持續提供更多能量。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人類學教授Leslie Aiello與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的古人類學家Peter Wheeler曾提出,人類靜息時大腦的耗能占人體總耗能的20%,而猿類大腦只消耗8%的總能量,說明從直立人時代開始,我們祖先極為倚重高能量食物,尤其是肉類[8]。而且,消化高熱量食物、減少纖維性食物的攝入讓人類演化出更小的腸道,研究認為因腸道變小而釋放的能量可以被大腦吸收利用。另外,動物性食物讓原始人體型變得更大的同時,仍能保持敏捷的行動能力,不失社交屬性[9]。
此外,考古證據也支持人類將食肉習慣延續下來。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古人類學家Briana Pobiner和同事的研究表明[10],古人類大約從200多萬年前就開始更加頻繁、持續地食用大型動物??脊艌F隊在肯尼亞南部坎杰拉(Kanjera)南部遺址發現了早期智人的“肉類屠宰場”,祖先們將石頭從十多公里遠的地方運輸到這里,制作石器工具,然后宰殺捕獵或拾荒所得的動物,遺留至今的沉積層厚達3米多,說明動物屠宰歷史經歷了多個世代。
除了陸生動物之外,來自肯尼亞庫比福拉(Koobi Fora)的考古發掘表明[11],大約從195萬年前起,古人類將烏龜、鱷魚和魚等水生動物納入食譜中。而坦桑尼亞奧杜威峽谷的多個考古遺址可追溯回180萬前,當地宰割的哺乳動物小到刺猬,大到大象[12, 13],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直立人被認為是人類飲食演化的關鍵節點,其大腦和體型逐漸向現代人類演化——許多學者認為這就是吃肉的功勞,即肉食造就人類假說。而關于直立人食肉的考古證據急劇增加,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觀點。那是否就可以說古人類以肉類為主食并演化至今呢?
答案并不肯定。首先,像坎德拉古人的屠宰場并非普遍存在。而且,對遺址中的石刃工具分析發現,大量的磨損痕跡是切割植物以及土下根莖而留下的,肉并不是當地古人的唯一食物。
還有科學研究方法上的偏差。喬治·華盛頓大學的W. Andrew Barr團隊在分析了260萬至120萬年前東非動物考古記錄中人類吃肉的證據后,他們沒有發現人類吃肉行為持續增加,而考古證據的增加只是抽樣偏差的結果——人們更關注這一時期的考古發現,而非更早之前的人類飲食[14]。
耶魯大學的Jessica Thompson團隊認為,人類在發明適合狩獵大型動物的工具之前,他們可能使用簡單的工具從動物尸體中汲取營養豐富的骨髓和腦部,原始人的目標可能是脂肪而非肉類(主要是指我們今天餐桌上的瘦肉)[15]。對于古人類來說,代謝野生動物瘦肉需要更高的能量,在飲食缺乏脂肪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蛋白質中毒或其他健康問題。
雖然原始人通過狩獵或拾荒方式獲得動物,但也不是餐餐都有肉吃。非洲的哈扎人(Hadza)和庫恩人(Kung)是現代最后一批沿襲狩獵—采集生活方式的族群,即使如今的他們全副武裝,也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可能空手而歸,更不用說200多萬年前沒有武器、只有簡陋工具的原始人們。古人類學家Alison Brooks調侃說:“非洲草原上的羚羊可不會每天傻站著,等著被人類一一開瓢?!?/p>
所以,當獵人一無所獲時,女性和兒童采集者就提供了更多的熱量食物,非洲扎哈人能從植物種獲取近70%的熱量;庫恩人從古至今仍然依靠塊莖食物、芒果、堅果等;而生活在剛果河流域的阿卡族(Aka)和巴卡族俾格米人(Baka Pygmies)以山藥為食。在大洋另一端的亞馬遜地區,齊曼尼印第安人(Tsimane Indian)和亞諾馬米印第安人(Yanomami Indian)以車前草和木薯為食;澳大利亞土著的食譜則包括了香附子和荸薺……
在古人類到底吃什么問題上,我們祖先的牙齒也提供了重要線索。人類牙齒的形態特征可以告訴我們,祖先的飲食絕不僅限于肉類。南非約翰內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的Lee Berger教授團隊析了南方古猿源泉種(Australopithecus sediba)兩名個體的牙齒磨損模式,還發現了殘留在牙齒上的微小植物硅質顆粒;通過碳同位素分析,團隊了解到,當時的古人類咀嚼的食物包括樹皮、灌木、葉子和莎草等[16]。
2024年4月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上的論文對北非晚石器時代的狩獵—采集者牙釉質進行了同位素分析,證明他們飲食中主要的蛋白質來源是植物而非肉類,因此挑戰了所謂前農業人類群體高度依賴動物肉蛋白的觀點[17]。也就是說,造就人類的不完全是吃肉。
阿肯色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的古人類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Peter Ungar解釋說,南方古猿的牙齒偏大且平坦,擁有厚厚一層牙釉質,表明他們適應了咀嚼堅硬的食物,諸如種子、堅果等,牙齒起到了研磨作用。智人則演化出較小的牙齒,并且齒形的形態適合吃堅韌的食物。然而,我們缺乏像其他肉食動物那樣為刺穿和撕裂獵物所需的鋒利犬齒,也沒有用于切割肉類的裂齒。Unger提出,我們并不是純粹的肉食動物,我們的牙齒也不僅為了食用肉類而演化而來[15]。
以漿果為食物之一的非洲哈扎人丨圖片來源:National Graphic
幾乎完全依靠捕魚和潛水獲取食物的馬來西亞巴瑤族人丨圖片來源:National Graphic
阿富汗北部帕米爾山區的吉爾吉斯人靠擠奶、屠宰和交易牲畜為生丨圖片來源:National Graphic
克里特島村民的日常餐食:地中海魚、蝸牛和莊稼地里的蔬菜丨圖片來源:National Graphic
現代的“原始人飲食”
由此可見,考古學家發掘的原始人食譜與現代社交媒體廣泛營銷的“原始人食肉論”并不完全一致。那么,如今備受名人推崇的飲食法又是如何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呢?
“原始人飲食法”這一概念最初由美國腸胃病學家Walter Voegtlin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人們遵循類似舊石器時代原始人的飲食方法能顯著改善現代人(主要是西方人)的健康狀況。Voegtlin出版了《舊石器時代飲食》(The Stone Age Diet)一書,強調原始人都是肉食者,主要食用動物蛋白質和脂肪,以及少量的碳水化合物。同時,基于Voegtlin個人的治療經驗,發現遵循這一飲食方式的人獲得相當的健康收益。1988年,一支由醫生、人類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在比較了現代人于史前祖先的生活環境與飲食方式,最終出版了《舊石器時代處方:飲食、鍛煉與生活方式設計》(The Paleolithic Prescription: A Program of Diet and Exercise and a Design for Living)一書,指出應該效仿晚石器時代祖先的營養攝入比例,膳食不要包括農業文明出現之前無法獲取的食物[18]。
1989年,瑞典醫生Staffan Lindeberg領導團隊展開了著名的基塔瓦系列研究(Kitava Study)。基塔瓦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群島之一,島上生活的人們以塊莖、水果、魚和椰子等天然食物為主,保持著不受現代工業時代飲食習慣影響的生活。研究結果表明,當地人不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低,而且幾乎沒有中風和缺血性心臟病等西方社會常見的疾病,研究者認為這些都與原始飲食方式相關[19]。該系列研究成為后來醫師和營養學家推崇原始人飲食的科學依據。
自90年代起,更多醫生和營養學家熱衷于呼吁恢復所謂的舊石器時代飲食。美國營養學家、運動生理學家Loren Cordain于2002出版暢銷書《原始人飲食》(Paleo Diet),該飲食方法成為主流的健康飲食方式之一。作者強調瘦肉、魚、蔬菜、堅果等未加工新鮮食材的重要健康意義,同時要求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谷物、奶制品、糖和鹽的攝入,尤其是現代食品工業生產的加工食品[20]。2010年至2020年代初,原始人飲食的推廣越來越商業化,不少名人為其背書,根據民營網站Ultimate Paleo Guide統計[21],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曾與自己的室友在休賽期間一起挑戰兩個月原始飲食法,并達到了一定瘦身效果,不過他的教練監督他在賽季恢復正常飲食[22]。2023年,美國演員格溫妮絲·帕特羅在一場播客中分享了自己的飲食習慣,新冠疫情之后,她曾一度飽受新冠的炎癥困擾,隨后在醫生的建議下,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原始人飲食法,并獲得了不錯的抗炎效果[23],但《衛報》發表觀點文章,將此行為評價為奇怪且瘋狂[24]。因此這些案例更像是利用名人效應的營銷。
?美國演員格溫妮絲·帕特羅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無谷物、無奶制品、無蔬菜仿原始人晚餐,來源:instagram
原始人飲食法的健康效益如何?
所以,原始人飲食法對健康的短期以及長期影響是否真如宣傳所言,對普羅大眾百利而無一害呢?
首先,如果以減肥為目的的話,確實有科學依據表明原始飲食法有一些效果。
2020年,新西蘭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的團隊對250位超重者進行了比較研究,評估采用原始人飲食法、間歇性斷食和地中海飲食法的減重效果[26]。研究者發現在6個月的短期時間內,原始人飲食法在減重方面具備很大優勢,因為短期內低碳水的飲食能帶來更高的飽腹感,從而產生更快的減肥效果[27]。然而,在為期12個月的減重試驗結束之后,雖然三組受試者的體重都有所下降,但原始人飲食法的效果最差。平均而言,原始人飲食法受試者減重約3.6千克,地中海飲食法受試者減重有5.5千克,而間歇性斷食則讓受試者減去了約8千克的體重。據受試者反饋,三種飲食法中地中海飲食最容易讓人堅持到底。
在另一項更早的為期2年的隨機實驗中[28],研究人員追蹤了70位瑞典女性超重者,安排一組受試者堅持長期采用原始人飲食法,另一組則遵循北歐營養推薦(NNR)來進食,簡單來說就是比原始人飲食法攝入更少的蛋白質和脂肪,并攝入更多的碳水。6個月后,采用原始人飲食法的受試者比NNR飲食法受試者減重更多,前者平均減掉了12公斤的重量,而后者只減少了約4.5公斤。但24個月后,兩組人最終的減重程度幾乎相當,此外兩組人的血壓和膽固醇水平均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值得一提的是,遵循原始人飲食法的受試者甘油三酸酯水平降低得更多,這種血脂水平高低與心臟病患病風險相關。
在原始人飲食法盛行的2010年代,有一項小型研究分析了原始人飲食法與癌癥之間可能的關系[29]。結直腸癌是美國第三大常見癌癥,與西方飲食模式相關。研究人員針對結直腸息肉患者展開對照分析,表明同時嚴格遵循原始人飲食法和地中海飲食有助于降低結直腸癌罹患風險。但該研究針對特定人群,且受試者的真實飲食可能無法與原始人飲食或地中海飲食保持百分之百一致,所以雖然有一定參考意義,仍需進一步深入調查。
科學家相當關注長期堅持原始人飲食模式帶來的影響,來自澳大利亞埃迪斯科文大學(Edith Cowan University)的Angela Genoni教授領導了一項橫向研究[30],通過44人的實驗組與48人的對照組,要求實驗組堅持超過1年的原始人飲食法,且每日食用谷物和奶制品不超過1次,而對照組只需要保持健康平衡的飲食模式即可。結果令人頗為意外,與堅持平衡膳食的對照組相比,原始人飲食法受試者在1年之后的腸道菌群組成產生了不利于健康的變化:腸道中Hungatella菌屬的豐度有所增加,在消化肉類時會產生更高水平的氧化三甲胺(TMAO)。TMAO已在分子水平上被證明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的形成,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相關。
所以,我們該怎么吃?
來源:pixabay
綜合現有的研究結果來看,原始人飲食的主張中也有一些合理之處,比如其所強調的減少甚至避免攝入工業加工食品,與大家所追求的健康理念相一致[加工肉制品被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列為1類致癌物]。但是,每個人的體質、生活環境和方式各不相同,沒有完美且適用于所有人的飲食模式。所以,如果因為名人效應而一味追求原始人飲食法,在長期看來或許會對健康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最好的方式也許是避免走極端,了解每一種飲食方式的優劣。原始人飲食法提供了一種飲食模板,在適當咨詢營養專家之后,我們可以建立最適合自己的飲食理念和模式。
另外,今年Saladino宣布出于個人健康原因,放棄所遵循的嚴格原始人飲食法,重新攝入碳水化合物、奶制品,并提出了所謂的“動物性飲食法”,但出發點始終如初:一切為了健康。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系后臺。
來源: 返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