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9個節氣,也是冬季的起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意思是說,此節氣水已經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雉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與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此時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
二、致病特點
立冬之后陰氣漸重,寒雖未深,但也不可輕視。冬季多發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等,也多發頸、肩、肢體關節、腰痛等寒濕痹證。寒邪侵襲人體致陽氣損傷,免疫功能下降,易致咳嗽、感冒等疾病。
三、養生原則
從“立冬”到“立春”,俗稱“冬仨月”,是一年里最冷的時節。人體也要順應這種自然變化,飲食起居以“養藏”為主。正如《黃帝內經》所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人需順天地之勢潛藏陽氣而養生。
四、飲食起居
(一)飲食
立冬后,天氣日漸寒冷,對于手足冰涼、怕冷、腰酸、畏寒等陽氣虛損體質的人群,應多吃溫陽補益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海參、鱔魚、韭菜、枸杞、核桃仁等。傳統的當歸生姜羊肉湯就是一個很好的溫補之品,但也要注意適度,不可過補。“脾胃為后天之本”,為了防止冬季進補的“虛不受補”,應多吃健脾養胃的食物作為“引補”,如淮山芡實瘦肉湯等,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同時,立冬時節還應養腎強體,適當滋陰潤燥。“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因而冬季重在“防寒養腎”。冬季氣候干燥,尤其供暖之后,很容易出現咽干、鼻干、皮膚皸裂等癥狀,如無外邪,可適當食用滋陰潤燥之品,如百合、蜂蜜、銀耳等。其中蜂蜜性平,家中常備可有補中潤燥作用,但是有血糖異常的人們要注意量的控制。中醫五行規律中腎臟對應的季節為冬,且味屬咸,因此冬季可適當多吃點咸味食物順應其氣,可選取海帶、紫菜等,其余食品比如羊肉、桂圓、韭菜等也可適當選用,建議盡量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涼寒性食物。
(二)起居
冬季夜長日短,適宜早睡晚起。中醫認為,此時需要“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適當地增加睡眠時間,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寒邪的侵襲,有利于人體陽氣的潛藏和陰精的積蓄。年輕人和老年人尤其注意,因為年輕人夜生活豐富,入睡過晚,喜歡熬夜。而老年人過早晨練,加之天氣寒冷,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五、情志活動
(一)情志
立冬之后,天氣時常陰冷晦暗,陽光少,人們難免情緒低落,心情焦躁。此時應保持情緒安寧,避免煩擾與過度的欲望,恬淡虛無,使陽氣免受擾動。
(二)活動
立冬以后,戶外有氧運動的時間要選擇太陽出來以后,一天中氣溫偏高的時間段。運動量要適度,應避免大量出汗,使陽氣耗散。對于老年人來說,太極拳、做操、八段錦都是適合冬季的活動,同時可以達到心理上的寧靜與放松。
來源: 醫藥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