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

今天

我們有必要來聊一聊

這個可怕的“海洋巨怪”

什么是海嘯

海嘯是世界上最猛烈的海洋自然災害之一,它是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掀起的驚濤駭浪高度可達十多米甚至數十米,猶如一堵“水墻”。這種“水墻”內含有極大能量,且波長很長,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

海嘯與風暴潮的區別起初,能夠造成較大破壞性的海水特殊波動現象,被統稱為海嘯,并按其成因分為地震海嘯和氣象海嘯。
地震海嘯不僅是地震所引發的,海底火山噴發、水下坍塌滑坡、隕星或彗星的撞擊等都有可能引發海嘯,但由于地震造成的海嘯更多且后果往往更嚴重,故以地震海嘯為總名。

氣象海嘯則指由氣流、氣壓等因素的急劇變化造成的潮位異常。不過,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因氣象海嘯與地震海嘯的形成動力有巨大差異,人們更多傾向于用“風暴潮”來替代氣象海嘯,如此,海嘯也就成為地震海嘯的通用名或簡稱

一般把海嘯分為兩類:

**1、近海海嘯:**近海海嘯的生成源地距離海岸在200千米以內,對陸地的危害極大;

**2、遠洋海嘯:**遠道而來的海嘯,同樣可以帶給陸地帶來巨大的災難。

海嘯離我們有多遠
海嘯固然可怕,那么它離我們有多遠呢?我們按海嘯的分類來看。

1、遠洋海嘯

對百年以來的歷史災害文獻進行查閱,我們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破壞性地震海嘯在中國發生的頻率極低。舉個例子,很多人還記得2004年12月26日發生的印度洋海嘯,給東南亞地區的人民造成了慘重的打擊。但對中國大陸沿海的影響是:幾厘米至二十幾厘米的增水記錄。

究其原因,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從地圖中找到答案:在中國的絕大部分海岸線前,由中南半島、菲律賓群島、日本列島構成的“島嶼鎖鏈”剛好形成了對“遠道而來”的遠洋海嘯的一重防線。

此外,中國大陸沿海擁有淺水大陸架,其特點是平坦、延伸遠,海嘯波若進入這片遼闊的海域,就會形成“陸架假潮”,其能量會被大大損耗,當其到達海岸時,已經日薄西山了。

2、近海海嘯

那么近海海嘯呢?我國的近海特點:水淺、地平。而要形成災害性的海嘯有一個重要條件,那就是要有足量水體被擾動,一般來說,需要海域的水深在1000米以上,因此,形象一點來說,災害性海嘯在咱們“家門口”不太能“玩得起來”。

這是否意味著,面對海嘯的威脅,我們可以“高枕無憂”了呢?也不完全是,原因有兩點:

(1)我國臺灣東部較易受越洋海嘯之影響,此外也有穩定性較差的深海斜坡,是存在發生近海海嘯的可能的;

(2)南海的東部臨近馬尼拉海溝地震帶,部分地區發生大型海底滑坡的可能性也有。
但令人欣慰的是,咱們國家的海嘯預警系統已建立得比較完備了,利用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比海嘯快的原理,可以爭取到發布海嘯預警的時間差。
海嘯預警的原理
海嘯預警的原理:地震波比海嘯快!

海嘯預警的物理基礎在于地震縱波的傳播速度約為6至7km/s,是海嘯傳播速度的20至30倍,因此對于較遠區域,地震波要比海嘯提前到達數十分鐘乃至數小時。
利用二者傳播速度差造成的時間差進行數據整合和分析,模擬計算海嘯到達海岸的時間及強度,運用衛星、遙感等空間技術監測海嘯在海域中傳播的進程,將預報信息通過建成的通訊網絡及時有效地傳達給潛在受災區域的民眾,并在潛在受災區域定期開展防災減災科普教育與應急演練,這樣就可以實現災前的有效應對,減輕海嘯襲擊時造成的損失。
海嘯應急小貼士
1、地震是海嘯的一個天然預警信號。如果聽到地震發生的消息,海嘯也可能隨之而來,此時
千萬不要在海岸停留。

2、另外,如果發現海水異常并且快速后退,可能說明一場海嘯已經在來的路上。這個時候,應立即前往地勢較高的地方躲避。

3、海嘯是一系列海浪,最初的海浪可能并不具有最大的危險性。在最初的海浪抵達海岸之后,海嘯的危險性**仍會持續幾個小時。因此,遇見海嘯人們應一直遠離危險區域,**直至聽到已經安全的消息。

來源: 福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