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原產(chǎn)于安第斯山區(qū)和智利沿海山地,是當?shù)赜〉诎踩说闹饕澄铮?6世紀才引入歐洲。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土豆都沒有發(fā)揮食物的價值,反而被當作奇花異草,“法國王后把土豆花戴頭上,作為一種時髦高貴的象征。”土豆成為人類的食物之后,還曾帶來數(shù)百萬人的災難……

全世界都在種土豆

作為全球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土豆生存周期較短,營養(yǎng)全面,堪稱食物界的全能明星。從全世界而言,土豆幾乎是世界上適應性最強的糧食作物,在世界幾乎任何地方都適于種植,尤其適合那些偏僻、高寒、氣候惡劣、干旱的地區(qū)。土豆是僅次于水稻和小麥的世界第三大糧食作物,世界上有10億多人口食用土豆,全球總產(chǎn)量超過3億噸。

產(chǎn)量高、易種植、周期短,是土豆的三大優(yōu)點。土豆植株可高達100厘米,地下莖膨大,并在靠近土壤表面的地方形成幾個塊莖,數(shù)量可多達20個,大的可達300克以上。同時,土豆是第一種現(xiàn)代“方便食品”,能量高、營養(yǎng)全,易在小塊土地上種植,價格低廉,烹調(diào)方便,無需昂貴的加工工序。相對于其他作物,播種和管理相對簡單,并且生長周期較短,大概六七十天就可以完成,而谷物類通常需要100天以上。

同時,土豆還是營養(yǎng)全能,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稱它是“營養(yǎng)價值之王”“埋在地下的寶物”。

土豆,除了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大量蛋白質(zhì)、礦物質(zhì)和一般糧食作物所缺少的賴氨酸、色氨酸及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鉀是香蕉的4倍。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全營養(yǎng)食物:兼具糧食、蔬菜、水果中的全部營養(yǎng),它所缺乏的只是維生素A,這通過喝牛奶就可以補充。

明朝傳入中國

土豆原產(chǎn)于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區(qū)。隨著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土豆從原產(chǎn)地向世界各地傳播,到18世紀中期,土豆已傳播到世界大部分地區(qū)被種植。

土豆傳入中國的時間,是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3-1619年),由外國傳教士帶入,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栽培歷史。大約在16世紀中期,土豆從南北兩條路線傳入中國并廣布于大部分地區(qū)。第一路:土豆可能由荷蘭從海路引進京津和華北地區(qū);第二路:土豆由荷蘭人從東南亞引種到臺灣后,傳入閩粵沿海各省,在廣東、福建一帶,并向江浙一帶傳播,在這里土豆又被稱為荷蘭薯。

我國17和18世紀的文獻中,以四川,陜西,湖北諸省方志中記述土豆為最多。四川,也是較早種土豆的省份之一。土豆的傳播,和當時中國社會經(jīng)濟狀況關(guān)系密切,清朝建國后200多年間,人口幾乎每年增加1億,而人均耕地相對減少,糧食產(chǎn)量增長趕不上人口劇增的需求,迫使人們引種土豆。到光緒年間,陜南以種植土豆為主。而光緒十五年,即1989年間重修的《秦州直隸州新志》中,還記述著土豆供做軍糧的例子。

清代吳其溶所著的《植物名實圖考》中,提到“洋芋,黔、滇有之。綠莖青葉,疏密、葉大小、長圓形狀不一,根多白須,下結(jié)圓實,壓其根則根實繁如番薯,莖長則柔弱如蔓,蓋即黃獨也,療饑救荒,貧民之儲,秋時根肥連綴……”文中繪有洋芋的素描圖,就是土豆,這是中國土豆栽培史上的第一張土豆形狀素描圖。

來源: 云南科協(xié)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