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構每年都會走進學校,為學齡前、學齡期及青少年兒童進行視力篩查。這不僅是一份關心,更是一份責任,旨在建立完整且持續的視覺健康檔案。然而,當家長們拿到視力篩查報告單時,往往會感到一頭霧水:“我的孩子視力正不正常呀?”“是不是近視了?”“有散光怎么辦?”別急,今天我們就來手把手教您如何輕松讀懂這份報告單。

不同篩查機構的視力檢查結果排版會有所差異,但我們關注的重點主要是裸眼視力(少部分機構會出現矯正視力結果)以及屈光度數。以目前篩查機構使用最多的排版舉個例子,如下圖。

(紅色框)代表本次檢查左右眼單眼的裸眼視力(極少數情況下會出現戴鏡或矯正視力)。藍綠色的5.0使用的是5分記錄法,括號里面的1.0是小數記錄法,數值是相互對應的。

一、裸眼視力要達到多少才是正常的呢?

不同年齡段視力達標要求是不一樣的,一般3~4歲,視力應≥4.6(0.4);4~5歲,視力應≥4.7(0.5);5歲以上,視力應>4.8(0.6);且所有年齡段雙眼視力相差應<2行。

當裸眼視力低于正常值下限,或雙眼矯正視力相差≥2行時,則需要進一步至醫院散瞳驗光以明確屈光度數及排除有無弱視的可能。(注:弱視治療一般隨著年齡越大,治療效果越差,一般最佳治療年齡為2~5歲,超過12歲再治療,治療效果微乎其微,所以需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綠色框)代表本次檢查左右眼單眼的屈光度數。其中球鏡代表單純近視或遠視的度數,一般遠視使用“+”、近視使用“-”表示。正常記錄方式應該為:+1.50D(即表示遠視150度),-0.75D(即表示近視75度)。

二、球鏡是不是既沒有近視也沒有遠視才是最好的?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不同年齡段屈光度數的正常范圍也是不一樣的,屈光度數是否正常需結合年齡分析。一般情況下,新生兒的眼球為遠視狀態,屈光度數平均為+2.50~+3.00D,這種生理性遠視稱為遠視儲備(即保護人群不近視的能力)。隨著生長發育,兒童青少年眼球的遠視度數逐漸降低,一般到15歲左右發育為正視眼(屈光度數為-0.50~+0.50D之間)。但由于過早過多近距離用眼,部分兒童青少年在6歲前即已用完遠視儲備,其在小學階段極易發展為近視眼。

當視力篩查結果顯示,學齡前及學齡期兒童屈光度數出現“-”(即近視),則需要進一步到專業的眼科或視光中心門診散瞳后再驗光,以明確其是否提前出現近視或明確遠視儲備是否不足。

三、遠視儲備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答案肯定不是的。當單眼的遠視屈光度數≥+5.00D(即遠視500度),或雙眼的遠視屈光度數相差≥1.50D(150度)時,均須警惕弱視的可能;需要及時到專業的眼科或視光中心門診明確診斷,盡量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藍色框)柱鏡則代表散光度數,而軸位代表散光所在的位置(將角膜視為360°的圓形,水平位為0°或180°)。如上圖所示“右眼1,左眼0”表示右眼散光軸位在1°方位,而左眼散光軸位在0°方位,也就是說雙眼散光的方位均接近水平位。

散光根據軸位的不同可分為順規、逆規及斜向散光,以順規散光常見。同等度數的散光,軸位不一樣,對視力的影響不一樣,矯正效果也不一樣。同等度數下對視力的影響:順規<逆規<斜軸;而矯正效果:順規>逆規>斜軸。

四、散光度數多少需要配鏡?

一般低于0.5D(即50度)的散光可保持正常視力、無臨床癥狀,所以將≤0.5D的散光稱為生理性散光,通常不需要矯正。當散光度數超過正常值上限時,需綜合視力、球鏡度數、散光的軸位才能決定是否需要配鏡。尤其是≥2.00D(即200度)的散光或雙眼散光度數相差≥1.00 D(即100度)易引起弱視,需及時到專業的眼科或視光中心門診明確診斷,盡量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五、校園篩查的局限性與后續行動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校園篩查是在非散瞳狀態下進行的,受兒童眼球自我調節能力的影響較大,因此檢查結果可能存在一定誤差。如果您的孩子篩查結果超出正常范圍且視力沒達標,建議您帶上孩子到正規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視力篩查報告單雖然看起來復雜,但只要掌握了關鍵點,普通人也能輕松讀懂。希望每位家長都能關注孩子的視力健康,為他們的未來保駕護航!

作者|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 賴麗平

來源: 賴麗平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