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常覺得自己努力工作,卻沒得到應有的回報?比如,拼命完成一個項目,卻覺得獎金不如預期,或者在生活中付出很多,卻總覺得別人的運氣更好,事事順心。實際上,這種“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的感覺,可能與我們內在的心理機制有關,即“自我服務偏差”,它常常讓我們誤以為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應得的回報。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心理偏差到底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
什么是“自我服務偏差”?
“自我服務偏差”是一種認知偏差,即我們傾向于將成功歸因于自身的努力或能力,而將失敗歸因于外部環境或他人。例如,某位駕駛員在避開交通事故時,可能會把這一情況歸功于自己的高超駕駛技術;但如果發生了車禍,他則可能會把責任推到天氣不好、路況糟糕或車輛故障上。
這種偏差其實是我們用來保護自尊心的一種心理機制。我們每個人都希望保持良好的自我價值感,認為自己有能力、有成就。假如將失敗歸結為自己不夠努力或能力不足,可能會讓我們覺得沮喪、自我價值下降。相反,若我們把這些負面結果歸因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不僅保護了自尊心,還讓我們更容易從挫折中走出來,重新建立自信。
自我服務偏差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很常見。例如一名員工可能會覺得自己因為市場行情不好或老板偏心才沒有拿到更多獎金。相反,如果拿到了不錯的獎金,就會認為這是自己工作努力、能力強的結果。在這種偏差下,我們傾向于夸大自己的貢獻,而忽視環境的影響,從而對回報產生不切實際的預期。一旦結果不盡人意,我們就會認為是外界“對我們不公”,而不是我們對結果的評估出現偏差。
為什么自我服務偏差如此普遍?
本質上來說,自我服務偏差是人類內在的一種自尊保護機制。每個人都希望有較高的自我價值感,認為自己能力出眾。在遇到挫折或失敗時,如果能將責任推到外部環境上,心理負擔會減輕,情緒也更穩定。研究表明,這種歸因方式確實能幫助我們快速恢復信心,尤其是在頻繁遇到失敗的情況下,這種偏差甚至成為一種心理防御機制,使我們不會輕易放棄努力。
而從大腦的注意力和記憶機制來說,當我們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時,大腦會選擇性地記住那些讓我們感到驕傲和自信的原因,而不太關注其他因素。因此,我們很容易忽略外部的支持條件。例如,某人獲得了一個大獎,他可能會更關注自己的努力,而忽視了幸運因素。而當我們遇到失敗時,大腦會自動尋找外部原因,把一些不利條件擴大化,從而形成了自我服務偏差。
此外,心理學研究還發現,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我們對公平的感知。對于同一件事情,例如績效獎金,當我們處于愉快的情緒時,往往會更傾向于覺得獎金是公平的,而在憤怒或不安的情緒中,則更容易感到不公平,從而發生認知上的偏差。
如何避免自我服務偏差?
自我服務的壞處就在于可能讓我們失去客觀判斷,甚至阻礙個人成長。因此,學會管理這種偏差,對我們的工作與生活都有幫助。以下這幾種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有效避免服務偏差。
1. 正視自我,接受缺陷
人無完人,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是自我成長的第一步。當我們在某件事情上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不妨冷靜地分析失敗的原因,而不是將一切歸咎于外部環境。主動反思,能幫助我們找到可以改進的地方,更好地提升自我。
2. 注意情緒對判斷的影響
在情緒波動較大時,不要急于評估事情的公平與否。可以嘗試讓情緒平復后,再客觀地分析。憤怒或不安時的判斷,往往會帶有偏見,不妨通過深呼吸、冥想等方法先平靜情緒,再去做判斷。
3. 多元歸因,保持客觀
嘗試多元歸因,不要過于自信或自責。比如,當我們在工作中取得成績時,可以承認自己的努力,但也要考慮到外部的資源、他人的支持等客觀因素。同樣,當遇到失敗時,可以既考慮到環境因素,也反思自己是否還有可以提高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方學梅,陳松.不確定性、情緒對公正判斷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2,35(03):711-717.
[2] Shepperd, J., Malone, W., & Sweeny, K. (2008). Exploring causes of the self‐serving bias.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2), 895-908.
作者:陳宇峰
審核:楊小洋 四川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來源: 科普中國新媒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