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 霜 北京協和醫院 主治醫師
馬士程 北京協和醫院 主治醫師
審核:朱華棟 北京協和醫院 主治醫師
“大夫,我從小感冒就得輸液,為什么不給我輸液?”
“大夫,我想輸點液,好得快一點?”
“我家老人身體弱,不想吃飯,給輸點白蛋白補充補充營養吧?”
經常在門診會聽到上面這些話,那么,問題來了,輸液真的那么好么?為什么大夫總說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呢?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首先,輸液有弊端
1.靜脈炎。靜脈炎就是沿著靜脈走向的條狀紅線,局部可能感覺發紅、腫脹、灼熱、疼痛,如果處理不及時或者本身血管條件差,靜脈炎進展可能引起皮膚潰爛甚至血栓,危及生命。想要預防靜脈炎,先要了解它的發生機制。要輸液,首先血管里要有針,不管是傳統的鋼針還是現在的留置針,都有可能會引起靜脈炎,而且針在血管里的時間越長,發生靜脈炎的概率越高。除了針以外,藥物的酸堿度、滲透壓、濃度、藥物本身的作用、液體里的微粒都可能刺激血管,引起靜脈炎。所以,想要預防靜脈炎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輸液。
2.輸液反應。輸液還有一個弊端,就是輸液反應。在靜脈輸的液里,不可避免的有一些雜質,這些東西輸入體內后,就有可能出現皮膚發紅、瘙癢,呼吸困難或憋氣,以及寒戰、發熱、惡心、嘔吐等表現。這些癥狀,就是輸液反應。那能不能把液體里面的雜質全部消除干凈呢?其實,在液體制作過程中,已經進行了高溫殺菌,而且我們國家對于輸入人體內的液體中的雜質也是有嚴格限量的。因此,絕大多數人在輸液過程中,都不會有輸液反應的出現,即便產生了輸液反應,程度也非常輕微。但咱的原則還是能少輸就不多輸。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3.不良反應。同樣的藥物,與口服和肌內注射相比,由于靜脈輸液是直接入血,所以產生不良反應(比如過敏)的概率更高、速度更快,也更嚴重。
4.感染。輸液的時候要刺破皮膚,皮膚上的細菌可能順著針進入血液,導致菌血癥,危及生命。雖然穿刺前會消毒穿刺周圍的皮膚,可以阻止絕大部分的感染,但是同一個留置針反復長期使用也會增加感染的風險。
5.滲漏。有時輸入的液體會滲漏到血管外的組織中,引起周圍的皮膚發白、腫脹、疼痛,如果是毒性較強或是血管活性藥物,滲漏到周圍組織的藥物可能引起皮膚破潰甚至組織壞死。
二、口服可以不比輸液效果差
藥物起效要經過吸收、分布、代謝3個步驟,再作用在相應的靶點上。輸液把藥物直接打入血液內,吸收這部分快,但是不代表輸液效果優于口服,口服和輸液是兩種用藥方式,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有合不合適。比如莫西沙星,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達90%,不比輸液效果差;再比如磷酸鋁凝膠,口服之后可以形成一層保護膜以保護胃黏膜,只能通過口服起效。所以說,口服完全可以不比輸液效果差,不要讓著急的心情沖破理智。
三、在加強營養上,腸內營養的效果強于腸外營養
即便使用同樣的營養素,腸內營養的效果要比腸外好,為什么呢?因為腸內營養保留了腸道的功能,可以維持腸黏膜結構和功能的完整,防止腸道黏膜萎縮,刺激消化酶的分泌,促進胃腸道蠕動,減少感染的發生。所以腸內營養的效果強于腸外營養。
四、人體的免疫力靠自己,不是單靠輸注白蛋白來提高的
首先,參與人體免疫反應的是免疫球蛋白,而不是白蛋白;再者,白蛋白在人體內的主要作用是運輸和維持膠體滲透壓;最后,白蛋白進入人體后都被水解為氨基酸,然后合成其他蛋白質,而且白蛋白所含的氨基酸種類不全面,營養價值很有限。需要注意的是,輸白蛋白可能會引發寒戰、發熱、抽搐等熱原反應。
五、什么情況下才需要輸液
1.不能口服給藥。如因為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早期、手術等疾病需要禁食、禁水,此時需要通過輸液來補充,或患者重度脫水伴嘔吐無法進食,可通過靜脈補液止吐,但一旦病情好轉,可盡快恢復口服。
2.病情危重。如嚴重感染、休克等,這些時候需要立即建立靜脈通路進行搶救。此時搶救生命遠比輸液的副作用重要。
3.所使用的藥物暫無口服制劑。如某些廣譜抗生素、血管活性藥物、部分強心藥物只能通過靜脈輸液,此時需充分平衡利弊之后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輸液可以將藥物直接注入血管內,但它既非完美,亦非萬能,醫生會根據病情、充分平衡利弊選擇合適的給藥方式。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