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射升空,到返回落地,歷時53天,嫦娥六號攜帶著從月球背面“挖”來的“土特產”終于回家了。

據新華社消息,6月25日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于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志著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

6月25日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于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此次嫦娥六號返回有何技術難點?它千辛萬苦帶回來的“土特產”有多重要?都會分給誰?為此,潮新聞記者采訪了航天高級工程師、新航天星空實驗室創始人張傳軍。

打著“太空水漂”的嫦娥六號精準返回

“來自月球的神秘包裹已簽收,誰跟小六預訂土特產來的,請舉手。”

6月25日14時12分,能“自拍”、會“挖土”的嫦娥六號又通過社交媒體跟大家報告自己的動態了。張傳軍告訴記者,這次“物流信息”更新看似輕松,其實背后有很多科技難點。

6月25日,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發布動態。圖片來源:社交媒體截圖

“嫦娥六號返回方式就像是在‘打水漂’”,張傳軍表示,它采用半彈道跳躍式返回技術,返回難度比神舟飛船的返回難度還要大。一開始,嫦娥六號以每秒約11.2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從月球向地球飛來。隨后,急需減速的嫦娥六號借助地球大氣層這一天然屏障產生的阻力,巧妙彈回太空,達到一定高度后,再次下降,將速度降為類似于神舟飛船返回的每秒約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返回地面。

在整個過程中,嫦娥六號兩次穿越大氣層,如同在水面上跳躍一般,有效減緩了速度。放眼其“回家”的路線,這個過程就像是打了一個 “太空水漂”。

此次嫦娥六號的返回,除了路線很有特色,著陸的時間和地點也十分精確,做到了“指哪打哪”。張傳軍說:“嫦娥六號從月球飛回地球時間精準,其中用到了軌道修正技術,我國對這項技術的運用已經十分成熟了。”通過預先設計的詳細路徑,結合途中可能出現的偏差,使用軌道修正技術確保其在預定的時間內安全返回地球。在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返回地球時,就有專家曾表示過,落點精度已達到10.8環,比10環還要多出0.8環。

中國或將月背“土特產”與全世界共享

6月25日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于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張傳軍表示,嫦娥六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從月背采樣并返回,而目前已成功完成所有任務。這份來自月球背面的“土特產”已經送貨到地球,那會把這份珍貴樣品分給誰呢?

時間回到2020年底,嫦娥五號返回器從月球帶回了1731克樣品。資料顯示,3年多來,科研人員通過對其研究,已產出105篇科技論文,尤其發現了月球第六種新礦物“嫦娥石”。從科學的角度來講,研究意義重大。當時,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就已經面向國際開放申請,并表示歡迎各國科學家共同研究,共享成果。

“中國一直采取開放包容的態度,會根據國際上的原則分享給不同的國家,這一次應該也會同各國分享發展成果。”張傳軍告訴記者,國內外的各大機構,都期待著通過對這些樣本進行研究,以進一步了解月球的起源、演化以及它對地球的影響。

縱觀中國航天發展歷史,中國一直都保持著大國姿態,相關領域研究會向世界各國進行開放,“這對中國開展國際合作,促進科技進步都有重大意義。”張傳軍說。

6月3日,嫦娥六號攜帶的“移動相機”,自主移動并成功拍攝、回傳著陸器和上升器合影。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古老又神秘的月背有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呢?大家共同期待!

來源: 潮新聞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