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以色列當地時間10月20日夜間,“薩德”導彈防御系統已在以色列投入使用。
“薩德”導彈防御系統,即美國的末端高空區域防御系統(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簡稱“薩德”系統(THAAD),是目前唯一能在大氣層和大氣層外攔截彈道導彈的陸基高空遠程反導系統,具有防御范圍廣、機動能力強的特點,自2008年列裝陸軍以來,在全球多個地區部署,為美國本土、軍事盟國及海上力量提供保護。
二次攔截功能提高防御精度
“薩德”系統目標探測識別精準,彈道參數分析精確,響應快速,動能摧毀能力強,其作戰過程可簡單歸納為探測捕捉、跟蹤分析、擬定計劃、攔截作戰。在初次攔截失敗的情況下,系統還會根據實時評估參數進行二次攔截。
“薩德”系統的防御半徑為200千米,防御高度為40-180千米,跨越大氣層內外,在1995年至2017年的28次實驗中,成功實施攔截22次,攔截精度相對較高。其具備的二次攔截能力提升了對突襲導彈的應對能力,當二次毀傷評估發現失敗時,可立即聯合底層防御系統攔截作戰,顯著提高了區域安全保障水平。
除了用于彈道導彈攔截,“薩德”系統也可迅速轉換為進攻模式,尤其是對部署距離較近的敵方目標,不僅可以監測遏制其行動,還可以實現目標打擊。隨著技術不斷發展,“薩德”系統的防御目標由彈道導彈向高超音速武器、巡航導彈目標拓展。
按照陸軍標準化裝備要求設計的“薩德”系統,裝備車輛型號與其他系統互通,計算機、通信、GPS、雷達預警兼容性強,能夠按需快速部署。此外,它還可與“愛國者”導彈防御系統協作組成末段高低防御網,與戰區ISR系統及其他防空系統互聯互操作,提高了作戰綜合效能。
四大部分組成高空防御網
“薩德”系統主要由AN/TPY-2雷達、C2BMC系統、發射裝置和攔截彈四部分組成。
AN/TPY-2雷達系統是為攔截大氣層外3500千米內的中程彈道導彈設計的X波相控陣雷達,具備遠程探測、追蹤能力,探測最遠距離可達2300千米。此雷達的抗干擾能力強,能夠在復雜電磁環境下正常工作,準確區分彈道導彈與其他空中目標的差異,確保“薩德”系統的高度態勢感知能力。此外,該雷達系統還具備快速數據處理和實時信息傳輸的功能,為攔截器提供準確的制導信息,還可支持數據共享,實現與其他防空系統的協同作戰。
C2BMC系統是“薩德”系統的指揮軟件系統,于2009年接入,處于指揮中心位置,連接著預警探測系統和攔截系統,具備態勢感知、自適應規劃、交戰控制、建模仿真與分析、通信5種能力,為“薩德”系統能力的綜合集成發揮著關鍵作用。
“薩德”系統的發射裝置以美國陸軍通用的重型擴展機動戰術卡車為基礎設計,為傾斜式八聯裝發射車,可自行裝彈。該車可以拆分后運輸,到達指定地點后,由操作人員在30分鐘內完成發射準備,待命的導彈能在接到發射命令后幾秒鐘內完成發射。車上配備蓄電池分系統,支持車輛連續12天自動工作。
“薩德”系統攔截彈由固體火箭助推器、級間段、動能殺傷器三部分組成。攔截彈長6170毫米,最大速度可達2.5千米/秒,航程為200千米,高度可達150千米。動能殺傷器主要部件為引導頭、制導裝置和姿態與軌道控制系統。引導頭末段制導采用紅外成像和毫米波探測技術,當攔截目標在大氣層外時,紅外引導可以發揮絕對優勢,而當其在大氣層內時,毫米波探測技術又能夠適應自然環境,準確捕捉目標信息。
制導部分的信號處理器通過分析引導頭探測數據對目標進行定位,慣性測量裝置將動能殺傷器的位置、速度參數提交給數字處理裝置運算后,再將彈道的瞄準點信息及彈道下發給姿態軌道控制系統。姿態軌道控制系統收到指令后,快速點火小火箭發動機,調整攔截彈姿態和軌道,穩定追蹤目標。
除了在陸軍部隊裝備,“薩德”系統還可以部署在海上平臺,如航母戰斗群或兩棲攻擊艦上,形成海上防空反導屏障,保護海上重要目標免受導彈攻擊。
(作者陳曉樂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