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遺憾,前幾天又看到有“跑步悲劇”的發(fā)生。情況不了解不能妄議。我看到這個場景的第一反應就是“該跑者手上沒有戴運動手表”。
我們反復強調要“健康科學”的跑步,那如何評估呢?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心率。
根據(jù)運動時消耗能量的方式,運動分為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大眾運動目的大多是“燃脂減肥,增強心肺功能”,比較推薦的是“有氧運動”:即跑步在有氧心率的范圍內。
簡單計算有氧心率范圍:220減年齡乘以60%~80%,假如40歲。那么有氧心率范圍(220-40)×0.6-0.8,就是108-144次/分。會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性,尤其如果是一個長期跑步的人,有氧心率的范圍會高一些。
我個人建議跑步的時候一定要佩戴運動手表,調到心率界面,一邊跑一邊時不時的看一下數(shù)據(jù),如果超過了范圍就要降低跑步速度。跑步并不是跑得越快、越累越好,有時候強度太大,心率太高,反而適得其反。
如果你是一個“有成績追求的”跑者,除了累計跑量之外,也要進行不同速度的“花式”跑步訓練,比如長距離慢跑、比賽配速跑、抗乳酸跑、間歇跑、沖刺跑等。這些速度的確定也是以心率為標準的。
心率數(shù)值也是身體疲勞程度的反應,晨起心率明顯增快(增加超過12次),說明身體比較疲勞,不建議當天運動。
長期跑步的人一般安靜心率相對比較低(竇性心率),這是心臟強大的表現(xiàn)。
如果沒有運動手表,在跑步過程當中也可以“自言自語”:相對流利地說出一句含有20個字的話。
除了數(shù)據(jù)支持,也要注重身體的感受,如果在跑步過程當中出現(xiàn)胸悶、心悸、頭暈等癥狀也要立即停止運動。
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有句話“留有余地、恰到好處,寧可不夠、不要過頭”也送給所有的跑者。
來源: 王醫(yī)生講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