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是第19個“世界卒中日”,世界卒中組織指出,90%的卒中是可以避免發生的,因此,學會有效預防卒中的發生,以及及時發現卒中的早期癥狀極其重要。卒中的危險因素有哪些?如何快速識別卒中?發生卒中怎么辦?10月29日,河南省人民醫院卒中中心博士孟淑輝做客大河網,為網友分享如何快速識別卒中,及時有效應對卒中,以及如何有效預防卒中的發生。
現狀丨腦卒中疾病已成為威脅國民身體健康的“頭號殺手”
腦卒中是指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在我國,腦卒中疾病已成為威脅國民身體健康的“頭號殺手”。
“??中風是中醫的病名,最早見于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專著。?中風,西醫又叫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分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孟淑輝說,缺血性卒中也稱腦梗死,是指因血管阻塞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出血性卒中,是指腦部血管突然破裂引起出血,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兩類卒中均會造成腦組織損傷,出現肢體偏癱,嚴重者危及生命。而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見的類型,約占全部腦卒中的70%左右。
腦卒中作為危急重癥之一,具有發生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及經濟負擔重等特點。其發病急驟、病情進展迅速,是我國當前第一位致殘病因,發病后可導致肢體癱瘓、語言障礙、吞咽困難、認知障礙、精神抑郁等,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負擔。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中風病例為200多萬例。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中風的發生率還將呈逐年上升趨勢。
“無論是缺血性卒中還是出血性卒中,時間就是生命,越早發現,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在發病后要立即撥打120,要聽從120的專業建議去往最近的具有卒中急救能力的醫院救治。”孟淑輝提醒,在等待120救護的這段時間,首先要保持患者處于最舒服的狀態,切記不要拖拽病人,避免出血性卒中病人進一步出血;其次不要隨意吃任何東西,以防誤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導致救治機會的減少。正確的急救對于減少卒中致殘致死的發生至關重要。
信號丨出現癥狀應對要快
孟淑輝表示,腦出血的前期癥狀有些跟腦梗死臨床表現大致相同,如肢體運動障礙、言語障礙、意識障礙、視覺障礙等。不同之處有,首先是頭痛:腦出血時,尤其是蛛網膜下腔出血,頭痛往往是最早出現的癥狀之一。其次是惡心嘔吐:腦出血可能導致顱內壓增高,引起惡心、嘔吐等癥狀。
那么如何能夠盡早發現和識別腦卒中,爭取治療時間,減少甚至避免腦卒中的后遺癥,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簡單地說,就是4個字母——FAST,字面的意思是“快”。FAST評估法是國際通用的一種快速識別腦卒中患者的方法:F就是face、臉,微笑測試,請患者微笑或者齜牙。A就是arms、肢體,舉手測試,請患者平舉雙手堅持10秒鐘。S就是speech、講話,語言測試,請患者重復一句話。如果以上三種測試出現:1.一側面部表情不正常,2.一只手舉不起來,3.言語不清楚,這三個癥狀中的任意一項,卒中發生的可能性為72%!這時請不要猶豫,記住T就是time、發作時間。發生了上述情況,請趕緊撥打120,告訴120的接線員,患者的癥狀和發作時間,以及你的準確地點。120會立即指派距離你最近的具備腦卒中急救綠色通道的醫院的救護車趕到。
孟淑輝表示,國內把這種方法改良成更容易記憶的“中風120”口訣:“1”代表“看到1張不對稱的臉”;“2”代表“2只手臂是否出現單側無力”;“0”代表“聆(零)聽講話是否清晰”。如果突然出現以上任何一個癥狀,則有可能是卒中,要立刻撥打急救電話120。
預防丨提前“排雷”降低發生率
孟淑輝認為,腦卒中患者,即使經過規范積極救治,仍有約2/3會出現各種后遺癥,包括肢體活動障礙、吞咽障礙、言語不清、認知和心理障礙等,卒中患者長時間臥床會導致肌肉萎縮、關節變形、皮膚破損等問題。
腦卒中的康復概率因多種因素而異,但通過積極的治療和康復訓練,部分患者可以獲得較好的恢復效果。康復方式包括早期康復、個體化和階段化的康復方案以及預防復發的措施。對于具體的康復計劃和措施,孟淑輝建議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卒中后康復治療的最佳時間是發病后3個月以內,在生命體征穩定和病情無進展情況下,卒中患者應盡早開展康復治療。如果超過1年再進行康復治療,各種功能恢復的效果將有所降低。”孟淑輝說,腦卒中后的恢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和持續的努力。
隨著寒冷冬季的來臨,預防腦卒中發生顯得尤為重要,平時應注意保持適當補水,尤其是存在腦血管狹窄患者;控制飲食,減少高脂肪和高鹽食物的攝入,多吃水果和蔬菜,幫助降低血管內脂肪含量,預防血管硬化。注意保暖,尤其是老年人,應穿戴保暖衣物,避免因寒冷引起的血管收縮和血壓升高。
同時,適量運動,避免劇烈運動;積極治療相關疾病,如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應積極治療,控制病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規律作息、戒煙戒酒等。如有任何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咨詢專業醫生。
來源: 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