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常生活于稻田、溝渠、池塘、水庫、沼澤地等有水的地方,其棲息地隨覓食、繁殖、越冬等不同生活時期而改變。牛蛙是肉食性動物,在自然界中以捕食蝗蟲、蝶蛾、蜻蜓、甲蟲、蚯蚓、蚱蜢、蟋蟀等昆蟲為主,有時也會捕食小魚或小蝦、螃蟹等水生小動物,牛蛙蝌蚪則靠攝食水中的原生動物、藻類及有機碎屑等天然餌料為食。
牛蛙具有繁殖快、易養殖、產量高、飼料來源廣、適應性強、飼料轉化率高等優點,養殖牛蛙以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湖南、云南和江西等省區為主,尤其是廣東和海南養殖居多。牛蛙有促進人體氣血旺盛,精力充沛,滋陰壯陽,養心,安神,補氣的功效,有利于病人的康復。牛蛙還有豐富的蛋白質,經水解生成復合氨基酸,其中精氨酸、磷氨酸含量比較高,是良好的滋補品。
2021年,牛蛙收購價為16~30元/公斤,每畝產量超過5000公斤,利潤可觀。
一、選址建造蛙池
養殖場最好選擇坐北向南、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設,方便養殖生產。一般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質無污染,達到漁業水質標準。水池可以做成100平方米為一個大池,再把大池分成30平方米左右的小池。池邊用40目的尼龍網圍好,網邊要高出池底1.2米,底部應有20~30厘米埋進土里并打樁固定;池埂高40厘米,坡度為1∶3,水位保持在30~40厘米,水深度不能低于20厘米,否則蓄水量太少,排泄糞便過多,牛蛙變得易暴易怒并互相攻擊,造成大量死亡。池子宜采用長方形,便于管理。用口徑為10~12厘米的塑料管作為給排水管,進、溢水孔設置的地點應在每個大池的對角。每個小池子里放3~4塊120厘米×120厘米具有浮性的專用藍色蛙墊作為牛蛙的休息臺。池子上方用黑色太陽網遮陰,以防夏季太陽暴曬。
二、種蛙選擇和繁殖
挑選體格健壯、反應敏捷、無傷病、無畸形、性成熟的作為種蛙。繁殖、孵化技術是牛蛙養殖的關鍵技術,一般4月初到9月初都可以交配產卵。產卵時間根據商品蛙上市時間來決定何時開始(根據氣溫高低,一般夏秋天4~5個月就可以養成商品蛙上市)。當水溫在16℃以上時要做好繁殖前的準備,也就是將建好的產卵池、孵化池進行消毒,而后注人清水,最后通過調節水位和光照來調節好水溫。一切準備好后即可將親蛙從越冬池移出,移出后先用5毫克/升的高錳酸鉀藥浴5分鐘,然后移入產卵池。產卵池水位保持在0.2米,水溫在20℃以上。親蛙進入產卵池后2~3天就可以抱對產卵,若親蛙成熟較好、氣溫較高(最好是伴有打雷下雨的天氣),在進入產卵池后2~16小時就全部產卵。產卵池每天上午8點以后要注意觀察,當卵團充分吸水膨脹就撈出移入孵化池。受精卵孵化時最適溫度為25℃,同時要有充足的氧氣,在孵化時最好讓受精卵浮在水中,如果沉入水底,要將受精卵移動,以免與池底粘連,導致底部的受精卵缺氧而影響孵化率。
三、蛙苗投放
放苗前,干池每畝用生石灰50公斤或漂白粉15公斤(有效氯含量在30%左右)進行消毒,一般清池消毒10天后再注入清水,靜置24小時后即可放苗。剛斷尾幼蛙可用20ppm(氣體或溶液濃度單位,表示百萬分之幾)的高錳酸鉀液浸洗5~10分鐘。浸洗時要在場觀察,發現異常情況馬上將蛙苗移出。幼蛙期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250~400只,同一批蛙最好分成4~5個等級,進行分級分池放養。成蛙期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80~100只。
四、飼養管理
蝌蚪培育的關鍵技術是蝌蚪分級飼養,餌料優質多樣化。餌料投餌量要隨蝌蚪日齡的增長而增加,日投餌3~4次,前期以人工培養的浮游動物、雞蛋黃為主,中、后期以紅蟲為主。規模化養殖可以投喂0號專用蛙料(蝌蚪飼料粉),隔4~6小時喂1次,以吃完為宜。蝌蚪常常因飼料不夠導致大吃小,降低蝌蚪成活率。2021年7月,本人曾經養過一池小蝌蚪,因為投喂次數少,1天只投喂1~2次,導致互相殘殺,最后養到50克的個體時,才發現只有幾百只長成活蛙,成活率不到10%。
在牛蛙飼養過程中,為防止發生互相殘食的現象,每隔2~3天要及時將規格最大和最小的個體進行篩選分級,把規格相同的牛蛙調整到同一口池進行飼養,防止大蛙吃小蛙,同時注意控制養殖密度。餌料主要以浮水性配合飼料為主,分為0~5號蛙料,以蛙一口吞下一顆蛙料為宜。
餌料投喂應做到“四定”,即定點、定時、定量、定質。投喂前半個小時先將配合飼料用清潔的水泡濕,使飼料稍微軟化膨脹,這樣可以預防餌料吸收池中的污水,避免牛蛙食后腸胃發生疾病,也可以促進牛蛙對營養的吸收。日投餌量保持在蛙體重的7%~15%,可先投喂一部分,吃完再繼續增加。投餌量除按蛙體重計算外,還應根據氣候、水質及殘餌等情況酌量調整,做到少量多次,投喂量以半小時內吃完為宜。如突然遇到大風劇烈降溫或者強臺風,氣溫低,那蛙的食欲也會相應降低,就要相應減少蛙料的投喂量。
五、疾病防治
在牛蛙養殖過程中要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放養前進行清塘消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消毒,殺滅敵害生物和病原體,定時用漂白粉或強氯精全池遍灑消毒。分池后及時用20ppm的高錳酸鉀對蛙體進行消毒,防止機械損傷使病原體傳播。
在養殖中發現,水質污染往往是牛蛙生病并互相攻擊的主要原因,且常有個體相差不大的兩只蛙互吞死亡。以下是常見的蛙病和治療方法:
1.紅腿病。病蛙后腿無力、發抖,大腿腹面與前肢之間皮膚充血發紅,頭部伏地,不吃不動,3~5天死亡。定期換水消毒,保持水質清新,合理控制養殖密度,定時、定量投喂食物,及時將發病個體分離治療,控制疾病蔓延。發現病蛙后可用3%~5%的鹽水浸泡10~15分鐘。
2.氣泡病。勤換水,保持水質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數量。發現氣泡病可以將發病個體撈出來,放到清水中,2天不喂食物,部分個體會自行痊愈。另外可以向養殖池加入食鹽以緩解病情,每立方米水加食鹽15克左右。
3.腦膜炎(“歪頭”“白內障”)。引種時嚴格檢疫,養殖過程中勤換水,合理規劃養殖密度。
4.水霉病。運輸、分池過程中小心操作,謹防造成外傷。低溫季節(水溫低于20℃的情況下要盡量避免捕捉和轉運種蛙及蝌蚪)。一旦發病,可以按每立方米水用500毫升盛荃安進行全池消毒,對水霉病具有一定抑制和治療作用。
5.腸炎。腸炎的發生多與水體和食物不潔有關,因此要定期換水,以保持水質清新;不投喂發霉、變質的餌料,并在餌料中加拌一些大蒜、三黃散等。另外,暴飲暴食也會引發胃腸炎,因此餌料投喂要定時、定量、定點。發病后要及時進行水體消毒,可按每立方米用500毫升金典進行全池消毒。并在餌料中拌加100克10%恩諾沙星20%、50克暢寧(5%硫酸新霉素)20%、160克肽酶激安,拌20公斤飼料,連用3天。
6.爛皮病、爛嘴病。發病后要及時進行水體消毒,可按每立方米水用500毫升金典進行全池消毒。并在餌料中拌加100克10%恩諾沙星20%、50克暢寧(5%硫酸新霉素)20%、160克肽酶激安,拌20公斤飼料,連用3天。內服可采用如下方案:100克盛弗康20%、160克肽酶激安,拌20公斤飼料,全部養殖青蛙用一個療程,一個療程5天。
六、巡池查看,預防天敵
每天投喂蛙料的同時,也要進行巡池,檢查紗網是否出現破洞,防止牛蛙外逃。保證24小時不間斷地流水,盡可能保持水質清潔。溢水口處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來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水深保持在30~40厘米,且保持水質清新。還應注意觀察,若牛蛙攝食與活動情況有異常現象,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牛蛙的天敵有水蛇、白鷺、老鼠等,因此,養殖場要注意防鼠。蛙池頂上要拉上防逃網防止白鷺等鳥類飛進蛙池捕食。
七、注意事項
牛蛙對溫度十分敏感。當溫度在10℃以下時就進入冬眠。牛蛙的致死低溫為0~5℃。如果溫度太高(39~40℃)也有“熱死”的可能,它的最適溫度為25~30℃。冬天來臨之前,可以參照搭建大棚種菜的方式進行保溫喂食,只要有光照,棚內的溫度在25℃以上,就可以正常進行投喂。
濕度對牛蛙也有影響。牛蛙皮膚裸露,沒有任何防止蒸發和保護組織,因此牛蛙對干燥的抵抗能力較差;特別是幼蛙,怕日曬和干燥,30分鐘日曬即能使牛蛙死亡。牛蛙在干燥的環境20小時也會引起死亡。
養殖牛蛙要遠離居民區。近年來,很多養殖場因為蛙打鳴產生噪音以及排泄物污染臭味大等遭到居民投訴,被環保部門處罰,所以一定要做好環保措施。
作者 | 廣西浦北縣張黃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鐘祥偉
來源: 鐘祥偉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