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年前,在長江中下游古稱“震澤”的太湖,孕育出了智慧的良渚人民。

8年前,全國最頂尖的考古專家和水利專家在杭州進行一場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專家論證會,得出結論: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系統,設計范圍超過100平方公里,再次證實了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結構,由內而外依次為宮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圍水利系統。專家說:“100多平方公里的水利工程,在世界范圍看,也不多見。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不光具有歷史意義,也是世界重大的科技發現。”

而在此之前,我們對中國水利史的認識,還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大禹治水,不過這只是個傳說,而良渚水利系統是“證據確鑿”。

11條高低堤壩,可抵擋百年一遇的洪水

對于普通人來說,想要了解良渚水利系統,有兩個地方必須要去看看——良渚博物院和老虎嶺遺址公園。

雖然是工作日的早上,但是良渚博物院依然觀者眾多。走入文明圣地的展廳入口,映入眼簾的就是良渚古城的復刻沙盤,古城的中心是高高凸起的莫角山宮殿區,東部則是世代良渚人民生活耕種的地方,城內水系呈“工”字形,城外則遍布交織的河流,內外水系相互連通,整個古城系統與山形水勢充分契合。良渚博物院講解員馬老師說:“古城的選址很有講究,這里是山區跟平原的交界之處,背靠資源豐富的天目山丘陵,發達的水系又連通著太湖廣袤的河網,因此形成了一個交通便利且資源豐富的古城。”

良渚古城復刻沙盤

生活在良渚古城的人民依水而生也以水為生,他們住的太湖平原,海拔只有2米多,天目山又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每年季風季節很容易形成山洪,洪水一來,房子就容易淹掉,所以,良渚人為了保護自己,必須建水壩,堵住洪水。

為了抵御洪水的侵襲,聰明的良渚人規劃出了龐雜的水利系統。考古隊發現在良渚城外水系共有11條堤壩,根據這些堤壩所處的不同位置和形態,可以將其分為谷口高壩、連接小山的平原低壩和山前長堤三種類型。

老虎嶺、周家畔、秋塢等6條高壩主要建在東西部的山谷之間,封堵山谷中的水。梧桐弄、官山、鯉魚山、獅子山4條低壩則連接起了平原上的小山丘,這一片區域剛好形成了面積可達9平方公里的二級水庫。經過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專家的分析,發現這些壩體可以阻擋短期內960毫米的連續降水,換算過來,相當于可以抵御本地區百年一遇的洪水。而在河水平靜期,圍堵在堤壩中的水可以用來灌溉農田,堤壩所相連的河道則可以用來運輸貨物,滿足良渚人的日常出行,有專家測算過,滿水時,可以沿著山谷航行上溯1500米左右。

距今5000年的良渚人,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下所設計建造的水利系統,其規劃視野之闊、技術水平之高、組織能力之強令人刮目相看。

良渚人治水經驗,奠定江南水鄉生活模式

老虎嶺水壩遺址

距離良渚博物院15公里開外的老虎嶺遺址公園,呈現出了一幅江南深秋的風情。

沿著蜿蜒的小路行走,穿過一片稻田,爬上階梯,一個巨大的白色水滴狀的建筑映入眼前,這里就是老虎嶺水壩的原址。進入展廳,佇立在記者眼前的是一座高約15米的黃土壩體。

記者在仔細觀看老虎嶺水壩遺址

根據水壩剖面顯示,堤壩主要用交錯堆疊的塊狀物制成,這就是良渚人獨創的“草裹泥”。

良渚人的家,就在沼澤地邊,沼澤下面是淤泥,上面長草,有蘆、荻、茅草等。良渚人先把地面的草割倒,用鏟把草下面的淤泥切割,放于草上一滾,裹上淤泥,再用蘆葦綁扎,堆砌堤壩的原材料就形成了。就這樣一路鏟淤泥、一路割草,所經過之地慢慢變成了河道,他們再把自己家的小竹筏開過來,將這些原料放入,然后依靠人海戰術,以站隊傳遞的方式壘建水壩。

制作草裹泥時用的草垛與插泥工具

這些僅僅用草和泥土制成的堤壩真的能夠抵御洪水的強烈沖刷嗎?

在給記者還原了5000年前的場景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項目考古領隊王寧遠說:“草裹泥本身體量小,又軟,可塑性好,與外面草莖貼合緊密,所以堆壘后,貼合緊密,完全不會漏水。”

經過勘探,考古隊員發現,大壩上的草裹泥,全都放在接近引水面、靠近洪水受力比較大的位置,抗洪的作用,顯而易見。

良渚人造水壩,不僅僅是抗洪,也是為了方便日常出行。大型的竹筏,大約由20根竹子編扎拼在一起,一筏可以坐10個人左右,很適合一大家子或者幾戶人家一起出游,而有的良渚人可能更愛獨木舟,享受一個人的快樂。

“良渚人的治水經驗,應該在治水傳說系統中留有痕跡。”王寧遠說,“從良渚古城的水壩系統看,山谷間的多條高壩,為單純的截水壩;南部的低壩也以把西北山地的來水留在洼地內為設計目標,叫做‘壅防’;而良渚人的房子,基本上都建在沼澤之內,就是‘堙庳(音yīn bì)’。良渚聚落特征和現在的江南很像,所以說,江南水鄉人居生活模式,是良渚人奠定的,5000年來沒有變過。”

專家訪談

良渚古城遺址發現者劉斌:

五千年前的城市規劃,已有科學前瞻性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入選理由中有一條是,良渚已具有“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凸顯了良渚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的杰出貢獻。良渚遺址是如何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良渚先民的智慧體現在哪些方面?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良渚古城遺址發現者劉斌做客本期“浙江文化里的科學”。

問:良渚文化的發現有什么科學意義?

答: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可以說是中國到目前為止最具說服力的五千年文明史證據之一。特別是2007年以來發現的良渚古城,2015年確認的古城外圍大型水利系統,從城市規劃、城市規模、社會等級、生產力發展水平等方面,都表明當時已進入國家和科學文明階段。

問:良渚先民的水利成果體現了哪些科學考量?

答:因為整個城是修建在沼澤地上,為了阻斷水的滲透,防止地基松軟,因此底部先普遍用遠處山上開采的石頭鋪墊,上部再堆筑黃色黏土。此外,城內城外,還設計了一個陸地城門、八個水城門與城河相連。良渚人建造了東西六百多米、南北四百多米、高十多米的莫角山高臺,為了達到一定高度,良渚先民巧妙利用了西部自然山體。在此基礎上,他們用清灰淤泥和草裹泥堆疊東部低洼地帶,然后再用黃土堆筑,邊緣再加固。在大壩建造上,他們會先順著水壩方向挖溝槽,再向內填土,采用這樣的技術可以防止滲漏,讓水壩更穩固。

問:水壩建造過程中,良渚先民用到了哪些特殊建筑材料?

答:一個是黃色黏土,包括城墻和宮殿上層也都使用了這種材料,直到現在,當地還會這種黏土來修河堤水壩,這種土黏性強,但在干了后又很硬,是比較理想的材料;一個是草裹泥,這也是良渚在建造水壩、大型土臺上比較巧妙的方式,他們用是沼澤地的泥,然后用茅草、蘆葦等植物捆扎,做好之后再運過來,而且橫豎交錯地堆砌來增加強度,因為草裹泥可以預制,良渚人不僅能當地取材,還可以從上海、蘇州等地做好運過來。

問:水壩的建造,對于良渚古城有什么意義?

答:最要緊的就是起到雨季防洪的作用,讓處于平原的良渚古城能避開山洪的破壞性影響。同時,也具有蓄水灌溉的效果。還有就是運輸功能,筑壩后能夠連接多個山谷,形成水上交通網絡,方便運輸。

良渚人使用的農耕用具:石犁

問:除了建筑工程層面,良渚時期還有什么令人驚嘆的科技成果?

答:良渚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值得稱贊。首先,良渚的城市規劃布局這一總設計就很好地體現了古人的智慧,比如城市選址,宮殿區、內城、外城的三重格局,城市與水利的關系等,這種城市規劃意識是相當有前瞻性的;其次,良渚的稻作農業非常發達。當時的石鐮刀已經跟今天沒什么兩樣,而且推斷采用了犁耕農業,這標志著農業上的很大進步,良渚稻田面積之大、炭化稻谷數量之多,也是印證了當時農業生產水平之高;良渚也在天文觀象、玉器制作、原始文字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顯著突破,這些都表明了良渚時期已經處于文明階段。

來源: 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