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曾有過這樣的煩惱,盡管自己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嚴加管教,立好了各種規矩,孩子小學的時候這一套方法還是很管用的,他們遵守規矩,聽從自己的教導。可是當孩子一到青春期,就開始各種不聽話和頂撞自己,經常因為各種事情就開始大吵大鬧。
為什么辛辛苦苦從小對孩子嚴加管教,到了青春期,他卻還是如此的叛逆?
青少年大腦的劇變
青春期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前額葉皮層的發展。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負責決策、情緒控制和沖動管理的重要區域。隨著青春期的到來,青少年的前額葉皮層開始經歷快速的髓鞘化過程,這一過程相當于為大腦的神經傳遞裝上了“加速器”,但大腦的不同區域并不會同步成熟。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在情緒上變得更為敏感,情緒起伏也更大。這種豐富的情感體驗本是正常的,但由于前額葉皮層還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不強,因此他們很難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和沖動,常常容易因一時的情緒而失控。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與父母發生沖突,或做出一些看似不理智的行為。在這些時刻,孩子們并不是故意和父母頂撞,而是他們的大腦正經歷快速的發展,這些變化會引導他們去探索新的情感、尋求更深層的自我認知。
青少年開始尋求獨立
除了生理因素,青少年還有強烈的心理需求:他們渴望擁有獨立的空間,渴望自己做決定。隨著思維的成熟,青少年開始對“我是誰?”“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等問題產生濃厚興趣,同時也更在意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自我價值的確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過度關心、嚴格規定甚至強加的期望,可能會被青少年視為“入侵”或“控制”,認為父母在剝奪他們的自由與自主權。
這種對自主性的渴望使得青少年更容易表現出反抗情緒,不僅是因為他們真的想要做出某種行為,而是因為他們希望證明自己的獨立能力。這種探索自我、尋求獨立的過程是每個人都需要經歷的成長階段,而青春期正是這一轉變的關鍵時刻。因此,這種對獨立的渴望也會成為叛逆行為的內在驅動力。
如何應對孩子的叛逆期?
許多父母在面對青春期的叛逆時,往往會加大管教力度,以為通過更嚴格的規定、更多的限制可以使孩子乖乖聽話。然而,心理學研究顯示,越是嚴格的管教方式,反而會激起青少年更強烈的叛逆情緒。這一現象被稱為“心理反彈效應”,即過度的外界控制會引發被控制者產生相反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渴望通過反叛來抵抗壓迫。
因此,在面對青春期的叛逆時,心理學家推薦“權威型教養方式”。這種方式介于“放任自由”和“權威專制”之間,既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又提供適當的指導和支持。這種教養方式有助于培養青少年的自主性,使他們能夠在探索自我、建立獨立的過程中,獲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
具體來說,權威型教養可以通過以下兩種具體方式來實現:
建立合適的期望
試著與孩子一起設定合理的要求和目標,而不是單方面的規定。與孩子共同商定規則、設立界限,尊重他們的意見和決定權。例如,在關于學習成績的要求上,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制定一個適當的目標,而不是簡單地以成績為衡量孩子的標準。這種做法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同時也會更加愿意遵守共同制定的規則。
做出正確的回應
青少年時期的情緒波動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納。當孩子表現出情緒低落或反抗行為時,父母不應急于批評或壓制,而是可以選擇和孩子溝通,嘗試理解他們的感受和想法。可以用直白的話語表達對孩子的關心,例如“我能感覺到你有些壓力,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順心的事?”這種理解與支持的態度,會讓青少年在情緒波動中更容易感到安全。
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角色更像是“引導者”而非“控制者”。采取權威型的教養方式,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與他們共同制定合理的期望,并在情緒上給予積極的回應,不僅能夠減少叛逆的沖突,還能幫助青少年在安全、支持的環境中度過這一關鍵期。
參考文獻
[1] 楊亞雯,李文靜.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分析與家庭教育對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2(25):78-80.
[2] Smetana J G, Rote W M. Adolescent–parent relationships: Progress, processes, and prospects[J]. Annual Review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9, 1: 41-68.
作者: ACC心理科普
審核:楊小洋 四川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來源: 科普中國新媒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