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從空中俯瞰儒艮在水中暢游。卡塔爾海域擁有全球第二大儒艮種群,近期在該國水域發現了多達600-700頭儒艮。盡管儒艮生活在海洋中,但它們并非魚類,而是海洋哺乳動物。視頻來源:卡塔爾環境與氣候變化部(MECC Qatar)
上面的這段視頻拍攝于2024年1月,生動展現了儒艮在卡塔爾海灣地區的棲息場景。作為唯一的素食性海洋哺乳動物,儒艮在水中依靠厚重的骨骼使身體下沉,超過90%的時間都在水面之下,僅在呼吸、交配、分娩、遷徙至新覓食區時浮出水面。相比廣闊的澳大利亞水域,海灣地區的儒艮群體分布密集,卡塔爾和巴林已經成為研究這種既神秘、又害羞的海洋哺乳動物的最佳地點。
2024年1月31日,通過空中拍攝,卡塔爾環境與氣候變化部的科學家們記錄到224頭儒艮的身影,其中包括27對母子,占總數的14%,這表明,這一儒艮群體健康繁殖,享有充足的食物和安全的棲息地。
儒艮天性“害羞”,但這種“害羞”并非人類眼中的羞怯,而是它們的生存本能。它們依賴靈敏的聽覺,時刻警覺周圍的環境,一旦聽到陌生的聲音便迅速遠離,以此來保護自己,避免潛在的威脅。
此外,這片海域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令人驚嘆,綠海龜同樣以海草為食,海豚則在海草床中追逐小魚,許多海馬和海蛇也棲息于此,構成了獨特而多樣的生態系統。
一頭浮出水面呼吸的儒艮。?攝影:王敏幹 | 綠會融媒·“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圖文無關)
順便提一下,儒艮研究是極具挑戰性的。海濕小編請教了海洋生物學家王敏幹(John MK Wong)教授,了解到:因為它們不像海豚會躍出水面,它們性格非常害羞,稍有聲響,它們就會迅速游走。尤其是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儒艮短暫的呼吸動作,幾乎難以被觀察到。即使在平靜海域,要目睹一群數百只的儒艮,也需要借助無人機等先進設備進行空中拍攝才行。而且,儒艮90%的時間都在海底覓食海草、或休息。它們只在覓食區和繁殖地之間成群游動。儒艮的潛水時間較長,可在水下停留3~25分鐘,每次浮上水面呼吸的時間卻不到1分鐘。加上大多數國家的儒艮都以兩三只的小群體生活,所以在海上更加難以被觀察到。儒艮在白天覓食時需要更頻繁地浮出水面呼吸,而在夜間,則大多停留在海草床上睡眠,呼吸間隔時間更長。許多發展中國家,如非洲、南太平洋島國和菲律賓等地,缺乏足夠的資金和人力資源進行系統性的儒艮研究,導致相關數據嚴重不足。
儒艮(拉丁學名:Dugong dugon;英文名:Dugong)是海牛目(Sirenia)儒艮科(Dugongidae)中唯一存活的屬,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沿岸的淺水區域。作為大型草食性海洋哺乳動物,儒艮以海草為主食,通常在海底覓食,幫助維持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它們常被誤認為是傳說中的“美人魚”。它們的身體呈紡錘形,前肢退化為槳狀鰭,尾鰭呈圓形,具有獨特的生理特征,如用鼻孔呼吸、用嘴唇采食海草等。
通常來說,成年儒艮平均體長約2.6米,體重約250千克,已知最大儒艮體長可達3米余。在中國和日本的官方記錄中,有一些關于儒艮的體重和長度的記載。在中國曾經有記錄的最大的儒艮長度超過3米,體重達622千克。目前日本有記錄的最大的一頭儒良體長達3.2米,體重高達570千克。儒艮的體型個體差異比較大,尤其是雌性。
儒艮繁殖率低。加上許多儒艮死于船尾螺旋槳、漁網、石油泄漏,如今又因塑料攝入、棲息地喪失以及海草草甸(儒艮的唯一食物)的減少而喪生。這是許多沿海地區(包括中國和印度洋沿岸國家)儒艮種群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保護儒艮及其棲息環境,對于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從全球范圍看,鑒于儒艮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生存威脅,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從中國的分布情況看,儒艮曾廣泛分布在中國南海水域,但逐漸不見蹤影。2022年6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成立儒艮工作組,開展儒艮重引入項目可行性研究。2022年8月,國際科學家團隊宣布儒艮在中國功能性滅絕。
封面圖儒艮攝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注:本文僅代表資訊,不代表海濕平臺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資訊源 | 卡塔爾環境與氣候變化部(MECC Qatar)
文 | 王芊佳
審核 | John
排版 | 綠葉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