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蔚藍,神秘浩瀚。海洋,這個地球上占據了七成面積的藍色世界,一直以其無盡的奧秘和生命的源泉吸引著我們。但是,你有沒有好奇過,為什么海水會呈現出迷人的藍色?又是什么樣的生物在這廣闊的水域中繁衍生息?今天的科學萬象,將帶您一起潛入海洋的深處,感受它的美麗,探索海洋的奧秘。

海洋,占據了地球70%的表面積,也是生命的發源地。起初,地球幾乎都被海水所覆蓋,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底的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地塊隆起,就逐漸形成了廣闊的陸地。由于陸地對海洋的分割,人們把海洋分成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四大洋。而在風和海水密度等因素的影響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洋流。

從成分來講,海水不過是富含大量鈉、鎂、鉀等離子的不飽和水溶液,本身既不是藍色,也不是白色,而是無色透明的。當陽光照射到海面,波長較長的紅光、橙光很容易就被水分子吸收,而波長較短的藍光和紫光不易被吸收,所以就被散射或反射了,人眼接收后就會產生“海水是藍色”的感覺。

有時候從遠處看同一片海水藍色還是不均勻的,這是因為海底深度不同,深度越深,被散射和反射的藍光就越多,海水顏色也就越接近深藍,而在海岸線附近海水中有很多從陸地上沖來的有機物和含有大量葉綠素的水生植物,這些懸浮物質可以吸收大部分紅光和藍光,反射綠光,所以我們看見海岸邊的海水就是綠色的了。

除了藍色和綠色,海洋還可能呈現其他顏色。比如由于河水含沙量的影響,黃河入海口附近海水會被“染黃”。而在我們山東東營,黃河以移山填海之勢奔向萬頃碧波,泥土與海水相交,半份厚重半份輕盈,涇渭分明。河海交匯處仿似蜿蜒著一條雙色分明的長龍,搖擺升騰,一半是煙色、一半是海藍,雄渾壯闊,堪稱世界奇觀,也被人們形象的比喻成“世界最大的鴛鴦鍋”。

在海水中,有著眾多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它們被浮游生物當做食物所吸收,而浮游生物又轉而為上層食物鏈的生物提供了能量。如此推衍,便逐漸形成了完整多樣的海洋生態系統。現在,我們可以通過科學探究的成果來了解這些海洋生物的一部分。

青島貝殼博物館 館長

海洋里的生物有哪些種類?

貝殼生物有多少種,簡單舉例有特點的貝殼種類。

除了這些貝殼類生物,海洋里有生命的物種還可以分為哺乳動物、爬行動物、海魚、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無脊椎動物、海洋植物等等。

現存最大的海洋生物是藍鯨,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全身呈藍灰色。主要以小型甲殼類和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也包括魷魚。通常藍鯨白天需要在超過100米深度的海域來覓食,在夜晚才能到水面覓食。藍鯨的游泳速度也很快,每小時可達15海里。由于藍鯨的脂肪可以做鞋油等,因此遭到捕鯨人的大量捕殺,已經瀕臨滅絕。

絕大部分的魚是睡覺的,只是魚沒有眼瞼,不能閉眼睛睡。小丑魚,躲在海葵里睡覺;隆頭魚,鉆到沙子里睡覺;蝴蝶魚,不動就是在睡覺;海馬,纏在海藻上豎著睡覺。

在這個充滿神秘的藍色星球上,海洋生物的種類是如此之多,令人驚嘆。從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巨大的鯨魚,它們的形態、習性和生存方式都各有千秋。每一個海洋生物都是獨特的,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發現。

來源: 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