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與親朋好友寄情山水樂享夕陽紅,還是延遲退休繼續為社會做貢獻,健康視力都是重要支撐。然而,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常見的白內障、老花眼等眼疾給中老年人的生活、工作帶來了極大影響。
手術是治療白內障的唯一有效手段,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是如今的主流術式。為了讓老百姓享受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帶來的健康福祉,上海市醫療保障局通知自9月10日起中選產品中的人工晶體等耗材執行國采價格。政策實施后,功能性人工晶狀體價格降幅至少超40%,并且醫保覆蓋下患者自費大幅減少,越來越多原本對手術猶疑不決的老年人躍躍欲試。
國采政策利好惠民 患者治療意愿顯著****攀升
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邱慶華表示,白內障手術已從“復明時代”進入“屈光時代”,但既往由于產品價格等原因,患者難以在傳統的單焦點人工晶狀體和更優越的功能性人工晶狀體中抉擇。單焦點即患者只能在“看遠”和“看近”中選其一,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如果選擇“看遠”,在讀書、寫字、刷手機時,就需要佩戴一副顯得老態龍鐘的老花鏡;如果選擇“看近”,在駕車、看演出、旅行時就不得不佩戴近視眼鏡,無疑給生活平添了不少麻煩。國采政策落地后,不僅人工晶狀體價格下降,而且醫保覆蓋費用更多,個人承擔費用非常少,費用已經不是老百姓主要考慮的問題了,相信功能性人工晶狀體會越來越普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邱慶華
或許有人會認為,老年人只要能看得見就好,配一副近視或遠視眼鏡就能解決問題。但從安全與生命質量角度來看,這樣的觀點顯然值得商榷。上海市靜安區市北醫院眼科中心主任醫師陳吉利介紹,根據知名期刊JAMA Ophthalmology雜志的研究發現,存在視力問題的老年人將面臨更高的跌倒風險——相比于視力良好的老年人,患白內障的老年人跌倒的幾率增加了36%。在陳吉利的印象中,國采后不僅白內障手術量上去了,功能性人工晶狀體的用量也從10%提升至33%左右,患者對高質量的視覺期待只增不減。
除此之外,人工晶狀體的功能還直接關系到生活質量。越來越多老年人不再滿足于退休后在家含飴弄孫、侍弄花草,而是積極走出家門體驗豐富的晚年生活——或去老年大學充電、或背上“長槍短炮”將美景擷入鏡頭……這些活動都需要遠、中、近全程清晰視力的支撐。
有鑒于此,人工晶狀體國采政策恰逢其時,可以讓更多老年人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紅利,不受價格束縛、優先考慮自身視力需求來進行晶狀體選擇。對醫生而言,這意味可供選擇的手術方案更加豐富。此外,也能促進銀發經濟,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上海市靜安區市北醫院眼科中心主任醫師陳吉利
**“看得清”也“看得好”****,**全程視力觸手可及
曾經價格高昂的功能性人工晶狀體在國采政策實施后價格下降,首批享受到政策紅利的人群深有感觸。
新政實行后,邱慶華接診的患者中不乏鮐背之年的老人,其中就包括一位97歲的老先生。這位老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全視覺三焦點人工晶狀體,并激動地表示:“真的要感謝國家的好政策!我得白內障這么多年,一直沒有手術,想想自己這么大年紀了,出門少也不用看得太清。現在好了,這么高級的‘鏡頭’都能報銷,我跟邱主任說一定要裝!我也要看看新鮮東西,享受享受新時代的新變化!”手術成功后,老人每周都由家人陪同在市內游玩,原本漸漸模糊的“晚霞”再度絢爛起來。據邱主任介紹,聽聞政策利好,患者的治療意愿持續攀升。許多患者的鄰居和朋友也紛紛希望能體驗同樣的高質量視力改善。
國采新政甚至還讓退休后隨子女旅居海外的老人“反向”回國就醫。一年前,旅居海外兒子家的66歲倪女士由于雙眼看遠看近日漸模糊,來到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白內障還有老花眼和散光。預約當地公立醫院手術治療需要排隊兩年且預約成功也只能植入普通人工晶狀體,僅能滿足視遠需求,視近仍需佩戴眼鏡。若想立即植入同時滿足全程視力需求的功能性人工晶狀體,則需自費數萬美元前往私立醫院。
在得知國內國采新政后,倪女士毅然選擇回國,在市北醫院植入了國采中選的全視覺散光矯正型三焦點人工晶狀體。手術迅速完成,過程中幾乎沒有任何痛感,第二天便能清晰視物。更讓她驚喜的是,個人承擔費用僅數千元,獲得感與歸屬感油然而生。“這款晶體阿貝數最高、最透,另外它的平板四襻設計較為穩定,同時作為醫生在使用過程中感受到它的包容性很強。”陳吉利補充道。
從大切口到微創,晶體創新推動術式迭代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郭濤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郭濤指出,白內障作為一種退行性眼部疾病,發病率與年齡密切相關。臨床研究顯示,白內障通常在50歲左右開始出現,到80歲時幾乎無人能夠幸免。若將人眼比作相機,晶狀體相當于“鏡頭”,而眼底則如同“底片”,兩者配合形成視覺。白內障相當于“鏡頭”透光性下降,手術的原理是植入一枚透明的“鏡頭”替換原有渾濁晶狀體,以此來恢復視力。
在人類攻克白內障的征程中,手術技術經歷了多次飛躍。早期采用的“針拔術”到“囊內摘除術”,雖然可以恢復一定視力但手術切口大,有一定的并發癥風險,并且術后仍需佩戴高度近視眼鏡。醫學科研工作者開始思考能否將高度遠視眼鏡直接裝到眼睛里?于是,人工晶狀體應需而生,為術后摘鏡創造了條件。
隨著材料以及人工晶狀體設計與制造技術的進步,人工晶狀體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郭濤表示,從早期的單焦點人工晶狀體發展到雙焦點、三焦點人工晶狀體,目前該手術不僅可以解決白內障問題,還能將老花眼、近視、角膜散光等屈光問題一并矯正,達到“返老還童”的視力狀態,白內障手術也因此邁入“屈光時代”。
郭濤強調,任何一款人工晶體都還不夠完美,我們在術前選擇人工晶體的時候,要進行術前充分的生物學測量。根據患者的眼部情況,合理的選擇人工晶體,以盡可能的滿足患者的對視力的要求。
功能性人工晶狀體納入國采是一個良好開端,相信通過政府、企業、醫院三方的持續發力,將推動醫學科技不斷發展,為患者帶去更多健康福祉,助力健康中國。
來源: 醫藥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