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平棚栽培技術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主要技術內容包括有羊肚菌的菌種選擇、設施搭建、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自然災害預防及采收等技術。

本文件適用于襄陽地區羊肚菌平棚栽培。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GB 15618 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

NY/T 393 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

NY/T 528 食用菌菌種生產技術規程

NY 5099 無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質安全技術要求

3.術語

3.1羊肚菌 Morchella

羊肚菌(Morel)屬子囊菌亞門Ascomycota盤菌綱Discomycetes盤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屬Morchella,是一類名貴的食藥兩用真菌。

3.2栽培種Cultivar

由原種移植、擴大培養而成的菌絲體培養物。栽培種只能用于栽培,不可再次擴大繁殖菌種。也稱三級種。

3.3外源營養袋 Exogenous nutrition bag

按一定規格的塑料袋,裝有一定比例混合的麥粒、雜木屑、谷殼、玉米芯等營養物質,適合羊肚菌菌絲生長,有一定規格的塑料袋。

4.菌種選擇

菌種應從具有相應資質的生產單位購買,選擇菌絲活性強、抗逆性強、抗雜菌力強、適合襄陽地區栽培的優質高產羊肚菌菌種。

5.設施搭建

5.1搭建大棚

簡易平棚搭建。使用8cm口徑地鉆打孔機,在種植地塊按照3m×3m呈“口字形”挖深度50cm的洞,每畝約70~80個;取長3m直徑5cm~8cm竹竿垂直于地面,下半部0.5m于土壤內起固定竹竿作用,上半部2.5m于地面上起支撐遮陽網作用,每根竹竿離地1m高處捆綁20kg種沙(土)袋,使用電鉆在竹竿最上部呈“十字形”平行于地面打孔,取直徑3㎜塑鋼線沿兩個方向依次從所有竹竿頂部電鉆孔內穿過,田間塑鋼線在竹竿的連接下呈網狀固定于竹竿頂端,在土壤中嵌入50cm深地樁用于固定起點和終點處的塑鋼線。每個大棚的搭建面積控制在10畝以內,棚與棚之間留3米寬走道。(或利用林地直接搭建小拱棚)

5.2覆蓋遮陽網

平棚遮陽網固定:選擇遮光率在90%~93%的遮陽網,搭于塑鋼線和竹竿頂部,每兩塊遮陽網可使用縫包機連接,大棚四周遮陽網垂于地面并用土壤壓嚴,大棚上部固定壓膜線抵御大風,在竹竿和塑鋼線的支撐下,遮陽網形成一個密閉的平棚,在平棚周邊適宜的地方預留開口,作為進出通道使用。

5.3地膜

地膜選擇厚1mm,寬2~3m的白色或黑色聚乙烯塑料膜。

5.4小拱棚

每個廂面寬1~2m,廂面間用開溝機或人工做寬0.3m、深0.2m的溝為作業道。每個廂面搭建1個小拱棚,廂面每隔1m插小拱棚支架,支架使用竹片或纖維棒,小拱棚上覆蓋厚2mm,寬2~4m的白色聚乙烯塑料膜,每個小拱棚長度不超過25m。

5.5噴灌設施

在每個廂面擺放五孔微噴帶,或在棚上部使用霧噴裝置,保證水能充足且均勻的噴灑于栽培廂面。

6.播種

6.1播種時間

日最高地溫穩定低于20℃即可進行播種,襄陽地區一般在11月15日至12月5日最佳。

6.2栽培場地選擇

場地符合NY/T5010規定的要求,水質無污染且符合GB 5749的規定要求,種植土壤沙壤土>壤土>純沙土;壤土地要求旋耕多次至土粒蠶豆大小并開深溝,沙土要求水源充足且灌溉方便。

6.3土壤處理

清理種植地秸稈;深耕后暴曬10天;撒施辛硫磷等防治地下害蟲藥劑后立即旋耕;壤土需多次旋耕至土粒蠶豆大小;播種前每畝均勻撒50~150kg石灰粉再次旋耕,調節土壤pH保持土地平整待播;農藥使用應該符合NY/T 393規定要求。

6.4菌種處理

菌種由人工或菌種脫袋機粉碎至小麥單獨成粒為宜。

6.5菌種用量

每畝使用菌種150kg~250kg最佳。

6.6播種方式

播種采用條播或撒播方式,播后立即進行人工或機械覆土,覆蓋厚度2~3cm,隨后進行田間噴灌澆水,澆水后發現菌種裸露需及時覆土。

7.田間管理

7.1營養袋

播種后3~15天擺放營養袋,營養袋用小刀劃兩條長5cm的破口,破口處務必接觸土壤,避免雜菌侵染,營養袋配方同栽培種,每畝地使用2500~5000個,每個約0.3~0.5kg。

7.2地膜使用

播種后盡快澆水并立即用地膜覆蓋,雜草基數較多的地塊使用黑地膜,其他地塊使用白地膜有利于提前出菇,地膜兩邊用土塊固定,既需保證一定透氣性還需避免風吹。

7.3催菇水

播種時間45天以上、田間菌絲成熟呈現黃褐色、營養袋吸收充分小麥大部分空癟、地溫穩定至4℃以上,以上條件同時

來源: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