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眼病”是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俗稱,患者的結膜會呈現出鮮明的充血狀態。此病不僅以結膜的高度充血為顯著標志,還常常伴隨著強烈的異物感、眼淚汪汪、對光線敏感以及眼部分泌物異常增多等一系列令人不適的癥狀。“紅眼病”在我國被列為法定的丙類傳染病,其特點是傳染性強,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流行。

別致的戲稱

“紅眼病”還有一個別致的戲稱——“阿波羅11號病”。這個名稱的由來頗具故事性:1969年,當全球首次大規模暴發“紅眼病”的疫情席卷非洲加納時,恰逢人類歷史上的壯舉——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兩個事件的時間點不期而遇,因此得名“阿波羅11號病”,仿佛是與太空探索同時期的一個不速之客。自暴發以來,“紅眼病”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多次引發大流行,成為公共衛生領域關注的重點。

我國首次暴發是什么時候?

在我國,“紅眼病”的首次大規模暴發發生在1971年,其影響范圍之廣,幾乎覆蓋了除邊遠地區外的全國所有區域。面對這樣一場來勢洶洶的疫情,人們不禁要問:究竟是誰在幕后操縱了這場“紅眼風暴”呢?

“紅眼病”是什么引起的?

科學研究顯示,引發“紅眼病”的主要“罪魁禍首”是腸道病毒家族中的兩位成員:柯薩奇病毒A組24型變異株(簡稱CVA24v)以及人腸道病毒70型(簡稱EV-D70)。在少數特定情況下,某些類型的腺病毒也會加入這場“搗亂”,導致“紅眼病”的發生。自1971年全國首次“紅眼病”大暴發以來,我國“紅眼病”也出現多次小規模暴發,特別是在1975年、1979年、1981年和1984年,主要病原體是EV-D70。然而,自1986年以后,我國“紅眼病”分別在2007年、2010年和2023年出現三次全國性暴發,流行的主要病原體轉變為CVA24v。

如何預防“紅眼病”?

為了有效預防這種病癥,以下是一些關鍵的預防措施:

**1.個人衛生習慣:**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預防紅眼病的關鍵,包括勤洗手、養成不揉眼的習慣。

**2.避免接觸感染患者:**如果身邊有紅眼病患者,應避免與其近距離接觸,如擁抱等。患者的個人用品如毛巾、臉盆等應與他人嚴格分開使用,并且應進行消毒處理。

**3.環境清潔衛生:**定期清掃家庭和工作場所,尤其是衛生間、廚房等易滋生細菌的地方。

由于紅眼病的主要病原體CVA24v和EV-D70病毒表面沒有包膜結構,這使得75%的酒精無法有效滅活它們。因此,在消毒時,**我們需要使用含氯消毒劑,**如“84消毒液”,來徹底清潔和消毒物體表面,以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

**4.提高免疫力:**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復身體機能,提高免疫力;適度的運動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避免過度勞累和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助于降低病毒感染的風險。

**5.避免接觸污染水源:**由于紅眼病可以通過水源傳播,應避免在未經消毒的游泳池或公共浴室中游泳或洗澡,以降低感染風險。

**6.及時就醫:**如果出現紅眼病的癥狀,如眼紅、流淚、畏光、眼痛等,應及時就醫并接受治療,同時注意個人用品的消毒,避免家庭內傳播。

**目前,疾病****治療主要集中在緩解癥狀和預防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上。**因此,做好公共衛生監測、開展健康宣教活動,及時發現并隔離患者,成為了預防“紅眼病”大規模流行的關鍵措施。通過這些手段,我們可以有效地降低“紅眼病”的傳播風險,保護公眾的健康安全

來源: 中國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