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的王阿姨,早晨起來打了個噴嚏,突然就腰痛難耐,不僅下不了地,甚至連床上翻身都困難,到醫院急診一看,大夫給了診斷:骨質疏松腰椎壓縮性骨折。
王阿姨很是不解:“我又沒有摔倒,怎么就骨折了呢?”
大夫耐心解釋道:“阿姨,目前看您這情況,應該是與骨質疏松有關,有時候僅僅是打個噴嚏,彎個腰,甚至在車上顛一下,都有可能造成骨折,您這情況需要住院治療。”
王阿姨到了住院部,完善檢查,骨密度報告一出來,T值:-3.2,確診為骨質疏松。主任給了兩種治療方案:一是保守治療,需要根據具體病情決定臥床時間,同時進行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二是手術治療,在局麻下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KP),術后臥床6小時,24小時后即可下地活動。手術機制如下:(1)椎體復位和修復。在PKP手術中,醫生會在患者椎體內形成一個空腔,并通過特殊的球囊向空腔內注入高粘度的骨水泥。球囊的膨脹可以恢復骨折椎體的原始高度和形態,使其重新復位。(2)骨水泥填充和穩定。骨水泥注射到空腔內,填充并固化,提供內部支撐和加固。通過固化后的骨水泥,PKP可以實現對椎體的穩定修復。(3)減輕疼痛。PKP手術通過椎體的復位和骨水泥的填充可以減輕或消除由壓縮骨折引起的疼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4)促進骨折愈合。骨水泥的填充可以刺激骨折椎體周圍的骨組織,刺激骨愈合過程,并促進骨折的愈合。
王阿姨選擇了手術治療,完善檢查后第二天就進行了手術。術后回到病房,王阿姨驚奇地發現腰痛的癥狀基本消失了,第三天,王阿姨下地后,便出院了。PKP手術極大地縮短了病程,同時也避免了一系列因臥床導致的并發癥。王阿姨對手術效果十分滿意,不過,出院前,大夫還是交代了很多注意事項:(1)骨質疏松癥是慢性病,需要長期用藥,定期復查。骨代謝比較緩慢,骨量的增加也不是短時間可以顯現出來的。疼痛癥狀緩解后仍需堅持用藥。同時,建議每1~2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測,以便及時了解骨質變化,調整治療策略。(2)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在不影響骨折恢復的前提下,應該盡早開始康復鍛煉。可逐步開始一些抗阻運動和負重運動,比如打太極拳、慢跑、做操等,增強肌肉力量,從而增強機體的協調性和反應性。(3)關于補鈣,補鈣不是簡單的“吃進去”,重要的在于“有效吸收”。曬太陽的作用是補充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吸收,但是不能隔著玻璃曬太陽。對于老年人而言,乳制品如牛奶和酸奶是鈣的優質來源,但對乳糖不耐受者,可以選擇鈣強化的植物奶或鈣補充劑。其他富含鈣的食物包括芝麻醬、豆制品、堅果、蝦皮等。選擇鈣源時,應避免鈣與鐵同服,因為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影響吸收。50歲以上人群建議鈣攝取量900~1200 mg/d,維生素D攝取劑量800~1200 IU/d。(4)注意安全防跌倒。在家庭環境中,老年人應盡量減少跌倒的風險。例如,室內使用防滑墊、扶手和保證良好的照明,室外出行穿防滑鞋。保持居住環境的安全性,可以有效減少骨折發生的概率。(5)正確佩戴支具。在PKP手術后佩戴胸腰段矯形支具可降低術后椎體,以及相鄰椎體和間隔椎體再骨折風險;建議佩戴背部支具要早期、規范、長期(至少3個月)。
相較于未曾骨折的人群,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面臨更高的再骨折風險,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以減少再骨折的可能性顯得尤為關鍵。在日常生活中,堅持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保證治療的連續性,定期復查骨密度,適時調整治療方案,注意安全預防跌倒,最大程度避免潛在的危險因素,同時堅持鍛煉,加強營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發生率,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作者: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骨科 李云 曹富江 栗曉靜)
來源: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