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為農民傳授農業種植管理技術。
丹心書寫奉獻,柔肩勇擔重責。她是一名普通的從事蔬菜遺傳育種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經常深入田間地頭,埋頭苦干,兢兢業業地服務在農業第一線,為農戶們送去新技術,帶來新希望;她還是安徽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全省土肥工作者先進個人。她履行自己的職責,扎扎實實帶領團隊深耕在科研一線,攻堅克難,把“扎實服務三農,推動蔬菜行業進步”的職責勇挑肩頭。她說:“我要為農民奔走,為農民說話,為鄉村振興建言獻策,不負使命。”她就是來自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的研究員王艷。
迎難而上堅守三農一線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賣,實現農民富”。常年和農民打交道,服務三農的工作讓王艷更加了解農戶的處境,在她看來,真正的農業科技工作者一定是對泥土有著深深的熱愛,一定能沉下心、俯下身,深入田間地頭,去了解農戶需求及產業發展瓶頸。
和縣、舒城、岳西、金寨、太湖、潛山、石臺……王艷一步一個腳印,躬耕青山綠水間,把“科技論文”寫在江淮大地上。盡管農業科研是一項艱苦、單調、細致、耗時、費心、費力的工作,但她早已跟農業結下了深深的情誼,“菜農們充滿期望、信任的眼神是支撐我堅守在蔬菜產業發展行業的信念和動力。”她說。
安徽石臺的七都鎮八棚村位于平均海拔900米的七井山,長年云霧繚繞,被譽為“懸在云端上的一片凈土”。但由于缺乏科學技術,該村形成了土壤酸化、病蟲害泛濫的惡性循環,大片土地喪失種植蔬菜的條件,大批農民束手無策,失去種植信心,紛紛外出謀生,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貧困人口居高不下。八棚村村“兩委”和縣農業部門聯系到他們尋求解決之道。沒有實地考察如何妄下結論?安排好手頭的工作,王艷同團隊一行簡裝出發,山高路險,產區又呈零星分布,有時要徒步翻過一個山頭才能從這個基地趕到下一個基地,汗水、霧水、露水可能還有團隊姑娘默默擦下的淚水,考察的幾天中衣服沒有一處是干的……經過對當地條件及栽培管理現狀進行細致調研后,王艷與團隊成員為該地蔬菜產業提出了針對性的技術整改建議,并在之后的實施過程中進行跟蹤技術指導,先后培訓農民技術員15人、科技示范戶30戶,培訓蔬菜種植戶300多人次,指導全村發展大棚蔬菜600畝,蔬菜年收入600多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87%,現在大棚蔬菜成為八棚村的主導產業,同時讓石臺高山貧困人口脫貧不返貧,走上富裕之路。
潛心鉆研把技術送到農民手中
為了我省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蔬菜良種,廣大農民能實現增產增收的美好愿景,王艷與團隊成員十幾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在科研一線,秉承“感恩、負責、拼搏、超越”的進取精神,始終保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積極開展科研創新工作,取得一系列豐碩科研成果,積極開展成果示范應用推廣,為農民帶去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其研發的相關成果獲得安徽省科技獎、中華農業科技獎、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等省部級一等獎6項,二等獎2項;利用傳統育種和現代育種結合的手段先后培育系列瓜菜新品種50余個,研發配套栽培技術20余項,新品種新技術在提高產量、品質的同時,有效降低了病蟲害的發生,其中選育的皖粉系列番茄填補了省內設施專用型品種的空白,解決了生產上的一品多用現象;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項,制訂并頒布實施地方標準17項,編寫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系列教材1部,發表論文34篇;在主產區建立示范基地20余個,年舉辦規模化現場觀摩培訓10余場次,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大面積應用,有些品種已成為一些蔬菜產區的主栽品種,提升了安徽省自主研發品種的市場份額,創造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科研攻關永無止境。談及今后工作,王艷表示,面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項光榮而艱巨的時代重任,身在農業一線,應當牢記總書記囑托,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踐行新時代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潛心鉆研,求實創新,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貢獻力量!
來源: 安徽省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