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不會再為大米飯不夠吃發愁了,而是更在意大米飯好不好吃。抱著一碗香味和口感俱佳的大米飯狼吞虎咽,那感覺別提多棒了!大米飯好不好吃,除了跟煮米飯的方式有關,還跟稻米的品種有關。
稻米一般有秈米、粳米、糯米之分。
秈米,又叫長米、南米,米粒細長,米色較白。
糯米,又叫江米,米粒有細長的,也有橢圓形的。
粳米又叫粳粟米,米粒呈橢圓形,按照收獲季節的不同,又有早粳米和晚粳米之分。
稻米的主要營養成分是淀粉。科學家研究發現,從分子結構上來說,淀粉可以分為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
煮熟的大米,是偏硬還是偏軟糯,就是由所含兩種淀粉的比例來決定的。米粒的直鏈淀粉含量、黏性大小和香味,都與大米飯的食用品質密切相關。
圖源:Pixabay
秈米中直鏈淀粉含量最高,米粒黏性小,煮出來的米飯偏硬。粳米中直鏈淀粉含量稍低一些,米粒黏性小,煮出來的米飯較軟。糯米中直鏈淀粉含量非常低,支鏈淀粉含量高達99%,所以煮出來的米飯特別黏稠。
一般來說,北方和江浙地區的人多喜歡吃粳米。江浙地區之外的南方人,特別是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的人多喜歡吃秈米。
糯米嘛,南方人、北方人都愛吃。尤其到了端午節的時候,人們會用粽葉包裹糯米,做成粽子。粽子里面可以添加紅棗、蜜棗、紅豆等餡料,咬上一口,香甜軟糯,真是太好吃了!在南方,人們還喜歡在粽子里添加鮮肉、香腸、火腿等餡料,淡淡的米香夾帶著咸咸的肉香,別有一番滋味。
說了這么多,你是不是有點兒流口水啦?
流口水,說明你回想起了大米飯吃到嘴里的口感。那么,大米飯的口感又跟什么有關呢?
這就要說說大米的儲存時間了。因為同樣品種的稻米、同樣的煮飯方式,如果稻米儲存時間不同,煮出來的大米飯口感也會不一樣。稻米儲存的時間長了就是陳米。用陳米做出來的米飯,不僅色澤不好、黏度低,也沒有嚼勁,沒有一點兒米香味。
另外,儲存大米的方法也會影響大米飯的口感。買回來的大米,隨便在常溫下放著,時間長了,就有可能生蟲。被蟲子蛀蝕后,米粒會變碎,就算把蟲子弄干凈,煮出來的大米飯口感也不好。
奇怪,買回來的大米干干凈凈的,沒看見有蟲子呀,難道它們有孫悟空那樣的本領,憑空從米粒里蹦出來嗎?
當然不是,它們其實“潛伏”在我們難以注意到的地方。
稻米還在田間地頭的時候,其中一部分就有可能攜帶了蟲卵,即便后來經過了很多道加工,蟲卵依然“潛伏”在米里。等到外界環境合適,它們就會孵化成蟲子。大米給它們提供了充足的營養,很快,蟲子就會長大,然后繁殖出更多的蟲子。
另外,如果家里存放大米的地方不衛生,大米也容易生蟲。
圖源:Pixabay
大米里常見的蟲子有哪些呢?
最常見的米蟲是一種黑色小甲蟲,叫米象。它們個頭兒不大,可繁殖力驚人——一年能繁殖8代,一次能產500多枚卵。所以,米象對于大米的危害是很大的。
還有一種米蟲,叫印度谷螟,是一種小型蛾子,體長5~9毫米,會蛀蝕各種糧食。不過,危害糧食的不是成年印度谷螟,而是它們的幼蟲。印度谷螟一年可繁殖6代,每次可產150多枚卵。雖然印度谷螟的繁殖能力不如米象,但是幼蟲的生命力極強。在環境不適合的情況下,幼蟲會停止發育。等環境變好,它們又會繼續發育。
那么,應該怎樣儲存大米呢?
買回來的大米,如果不多,你可以扎緊袋口,放在冰箱的冷凍室里。因為大米在低溫環境下可以保持新鮮。
如果大米很多,你可以把一部分放進塑料瓶中,隨吃隨取,剩下的可以分成若干份,分裝在小袋子里,抽真空,放在陰涼處儲存。
你也可以在大米中放一些花椒、大蒜,或者把儲存大米的容器浸在花椒水里泡一下,晾干后再裝米。花椒、大蒜的刺激性氣味,能起到驅蟲的作用。
我們能吃到種類多樣、營養豐富、口感很好的大米飯,當然也離不開科學家辛苦的付出呢。
如果稻米的品質不夠好,煮出來的米飯也不好吃。為了提高稻米的品質,讓人們既能吃得飽,更能吃得好、吃得健康,我國科學家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不斷研發和應用先進育種技術,在水稻育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中國科學院李家洋院士帶領的團隊,多年致力研究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努力培育出了高產量、高品質的水稻新品種。
幾十年來,李家洋院士常常帶著團隊“泡”在稻田里,卷著褲腿彎著腰,任憑汗水浸透衣衫,只為育出一粒粒好種子。
他們從基礎研究入手,通過不斷努力,找到了控制產量、品質的關鍵基因。這些優良基因就像一個個積木塊,通過“搭積木”的方式,將它們集中到同一個水稻品種中,就培育出了更能適應環境、更強壯、高產又優質的水稻新品種,成功解決了水稻育種中高產與品質難以兼顧的難題。
2018年,李家洋院士帶領的團隊榮獲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以表彰他們為水稻品質育種做出的重要貢獻。
如今,中國的雜交水稻取得了巨大成功,種植面積和產量都處于世界首位。未來,相信我國科學家還會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水稻品種。也許,未來研究農作物育種的科學家中,也有你的身影呢。
供稿單位:重慶市產學研合作促進會
審核專家:許明陸,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