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奔走

鳥類到底是起源于能飛翔的樹林中,還是起源于能奔走的陸地上,然后才轉(zhuǎn)為樹棲類型的動物的?關(guān)于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結(jié)論。很可能有許多類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樹上轉(zhuǎn)到地面,而另一些則相反。

1、不會奔走的鳥類

在現(xiàn)存鳥類中,不少種類已喪失行走和站立的能力,如雨燕只會飛、臥、懸掛或勉強地爬幾步。翠鳥的腳很軟弱,其腳趾是并靠在一起的,要是沒有翅膀協(xié)助,它是很難在地面上運動的。自然界里的翠鳥,只能在水邊的枝頭或突出的石頭上固定地站著或懸停在空中窺視,一旦有魚游近,立即垂直俯沖進入水中捉魚,因此它實際用不著到陸地上做行走的動作。毛腳燕和沙燕的腳也是這樣,只有常見的家燕及在山區(qū)容易見到的金腰燕還能稍微勉強地走幾步,在地面上銜泥做窩時可走幾厘米距離。鷉和潛鳥它們既會游泳、潛水又保持著飛行的本領(lǐng),但它們幾乎是不會走路的。

2、在浮水植物上和沼澤上行走的鳥類

鳥腳的構(gòu)造當(dāng)然與它們棲息的基底有很重要的關(guān)系,如在地面上活動的毛腳沙雞,其腳趾特化成又粗又短,既保證對地面最有效接觸又減少摩擦力。在浮水植物上能自由來去的水雉到鳥類,必定生有長腳趾,這樣就加大了支持面積。同是長腳鳥,其長腳的作用也不同,如鴕鳥的長腳是為著奔跑;而長腳鷸則是為了在高草和淺水中行走。鷺和紅鸛也是有長腳,雖常在岸邊停留,但主要是便于在涉水尋找食物。這些鳥的腳趾間長有淺蹼,以至在泥濘的沼澤上行走也不會陷得過深,還可停留在淤泥上翻尋食物,就象鴨子那樣,它們的嘴具有篩選食物的功能。鷺和紅鸛起飛時,總是先跑幾個大跨步以達(dá)到起飛速度,這種起飛方式實際是較笨拙的。

2、跳躍行走的鳥類

一般樹棲的鳥類下地之后,其運動與在樹枝上的運動方式是一致的,即跳躍著向前的,也就是在行走時是雙腳同時離開地面,又同時落地的。例如麻雀類,紅喉鴝及其它小型鳥類都是蹦跳著走路的,甚至比較大型的樹棲鳥,如巨嘴鳥、天堂鳥及犀鳥也是那么跳躍著前進的。

3、正常行走的鳥類

只有經(jīng)常在地面上停留的某些鳥類,才能過渡到具有跑步的本領(lǐng),也就是運動時雙腳是交替邁步的,同人的行走是一樣的,如黃鹡鸰、鷚、椋鳥、百靈、犀嘴鴉等。

那些不善于飛翔的鳥類就善于奔走,如鴕鳥、雞類、鴯鹋、鶴鴕、秧雞及紐西蘭島的鸮形目、鸚鵡等,只有邁開腳步走路才能生存。有的不善于飛行的鳥類已適應(yīng)在水中生活,如企鵝,它們在游泳時翅膀在水中起著櫓槳的作用,尾巴、兩腳起舵的作用,但在陸地上行走時,它們的腳還是很好用的,既能跑又能跳。

一般可以得出這樣一種規(guī)律:凡是最能飛行的鳥,行走就比較差。當(dāng)然也有很多例外,如沙雞之類是很能奔跑的,但在遷移時也能飛行數(shù)千公里。還有鴿子、百靈和鹡鸰,它們都是在地面上尋食,并經(jīng)常機警地向四面巡視,也能持久地在空中飛行,常被稱為是老練的飛行家,如百靈能在高空懸停和大聲鳴唱達(dá)半小時之久。

5、特殊行走的鳥類

能走路的渡鴉類,由于它們的腳趾分開不大,因此走路有些搖擺不定,走路的樣子很好笑。燕雀的步子介于跳與跑之間,象跳波爾卡舞的腳步。鶇類等鳴禽走起路來雖然有跑有跳,但跑比跳的本領(lǐng)更強一些。

總之,對所有鳴禽而言,跳躍行走起源較早。我們可以看到幼百靈鳥,離巢時行走很困難,當(dāng)它的一只腳支持體重時,另一只腳邁出去很困難,但長大后卻成了一名優(yōu)秀的奔跑者。

二、攀爬

攀爬是指那些在樹皮或粗石壁上跳躍攀爬的鳥類。啄木鳥、旋木雀以及美洲的幾種相似類型的鳥,它們常用尾巴作為支持身體的工具。在安靜時啄木鳥攀爬在樹皮上,并用尾羽支持身體坐在那里休息,尾羽的尖端結(jié)構(gòu)很堅硬,并呈刺狀刺扎在樹皮上。

在中國林區(qū)常能見到會爬樹的另一種鳥叫鳾,中國的北方又稱其為藍(lán)大膽,這種鳥并不具有強壯的尾羽,但卻有強而伸展的趾和爪。它的身體半斜著在樹的主干上跳躍攀爬,不停的在樹皮上周旋搜查尋食,常常頭向下攀跳。鸚鵡和交嘴鳥也常用嘴鉤咬住枝條幫助攀爬,它們能用喙咬住樹干而兩足分開,然后找到一根合適的枝干再迅速抓住。這種鳥常能在鐵絲籠的綱絲上及粗糙的壁上攀爬。(徐新杰 河南省動物學(xué)會副理事長 高級工程師 )

來源: 河南省科學(xué)技術(shù)協(xié)會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