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看到長著羽毛的動物,就知道它是鳥兒。”只要具有一般常識的人一眼也能認出。不錯,體表被羽是鳥類的主要特征之一。也可以這樣理解,現存所有的動物,只有鳥的身上才披有羽毛。下面我就有關鳥類羽毛方面的知識科普一下。

羽毛的來源

鳥類羽毛是由表皮細胞所分化生成的角質化產物,同樣的還有鳥類的喙、爪和腳趾、腿(跗蹠)上的鱗片,這在系統進化上與爬行動物的角質鱗片是同源的。

有一種假說認為,鳥類的爬行類祖先在朝著適應于飛翔生活方式的進化過程中,角質鱗片逐漸增大延伸,然后裂成枝,進化成羽毛了。從發現于侏羅紀地層中的四足古鳥、鳥類的祖先——始祖鳥的化石來看,它已長有發育很好的羽毛。后來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和運動方式,鳥類的羽毛又進一步分化了,所以在水域、沼澤、草原或荒漠中的鳥,其羽毛都各有不同。如水鳥,尤其像企鵝的羽毛,幾乎是鱗片狀覆蓋在整個體表,十分緊密而松軟,并有一定的覆蓋層次。如鴕鳥、

鴯鹋及鶴鴕(食火雞),它們的羽毛已變成同獸類皮毛相似,羽毛上羽片發育不良。又如生活在林間的鹟類及蚊母鳥,它們的喙須上無羽片,只留有羽軸。

羽毛著生在鳥類體表的一定區域內,這些地方稱為羽區(pterylae)。也有不著生羽毛的地方稱裸區(apteria)。羽毛的這種著生方式,有利于劇烈的飛翔運動。鳥類腹部的裸區,還與孵卵有密切關系,雌鳥在孵卵期間,腹部羽毛大量脫落,稱“孵卵斑”。根據這個特點可判斷在野外所采集的鳥類是否已進入繁殖期。例如,兀鷹的頭和頸部羽毛因退化而裸露;其他如雞類、非洲鴕鳥等有些部位也無羽毛。

羽毛的主要功能是:

1、保持體溫,形成隔熱層。通過附著于羽基的皮膚肌,可改變羽毛的位置,從而調節體溫,羽毛緊貼著皮膚可以保溫;羽毛張開呈蓬松狀可以散熱

2、構成飛翔器官的一部分——飛羽及尾羽;

3、使體型更呈流線型,減少飛行時的阻力;

4、保護皮膚不受損傷。羽色還可成為一些鳥類(如地棲性鳥類及大多數孵卵雌鳥)的保護色。

根據羽毛的構造和功能,可分以下幾種:

1.正羽(contourfeather),為被覆在體外的大型羽片。翅膀及尾部均著生有強大的正羽,分別稱為飛羽(flightfeather)和尾羽(tail feather)。飛羽及尾羽的形狀和數目,為鳥類分類的依據之一。正羽由羽軸和羽片所構成。羽軸下段不具羽片的部分稱為羽根,羽根深插入皮膚中。羽片是由許多細長的羽枝所構成,羽枝兩側又密生有成排的羽小枝。羽小枝上著生鉤突,使相鄰的羽小枝互相鉤結起來,構成堅實而具有彈性的羽片,以煽動空氣和保護身體。由外力分離開的羽小枝,可借鳥喙的啄梳而再行鉤結。鳥類經常啄取尾脂腺所分泌的油脂,于啄梳羽片時加以涂抹,使羽片保持完好的結構和功能。

2.絨羽(downfeather)位于正羽下方,呈棉花狀,構成松軟的隔熱層。水禽的絨羽特別發達,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鴨絨就是這種羽毛。絨羽的結構特點是羽軸纖弱,羽小枝的鉤狀突起不發達,因而不能構成堅實的羽片。幼雛的絨羽不具羽小枝。

3.毛狀羽(hairlikefeather)又稱纖羽,外形如毛發,雜生在正羽與絨羽之中。在拔掉正羽與絨羽之后,可見到。

鳥類的羽毛是定期更換的,稱為換羽(molt)。通常一年有兩次換羽:在繁殖結束后所換的新羽稱冬羽(winter plumage)。冬季及早春所換的新羽稱夏羽(summerplumage)或婚羽(nuptial)。換羽的生物學意義在于有利于完成遷徙、越冬及繁殖活動。甲狀腺的活動是引起換羽的基礎,在實踐中注射甲狀腺素或飼以碎甲狀腺,能引起鳥類脫毛。

飛羽及尾羽的更換,大多是逐漸更替的,使換羽過程在不影響飛翔力的情況下進行。但雁鴨類的飛羽更換則為一次全部脫落。在這個時期內喪失飛翔能力,隱蔽于人跡罕至的湖泊草叢中。在研究雁鴨類遷徙的工作中,常利用這個時機張網捕捉,進行大規模的環志工作。對于繁殖期及換羽期的雁鴨類,應嚴禁濫捕濫獵。(徐新杰 河南省動物學會副理事長 高級工程師 )

來源: 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