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專家:王學江
首都醫科大學病理生理學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你知道嗎,今天是國際口吃日。
口吃被醫學界認為是世界上最奇怪、最復雜的疾病之一!口吃并不會直接損害健康,但因口吃導致的交流障礙及自卑心理則會給人們工作、生活等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1997年,為加強全世界對口吃的重視,國際口吃聯盟把每年10月22日定為“國際口吃日”,并決定每3年舉行1次口吃者世界大會。
你接觸過口吃的人嗎?你對口吃的了解有多少?
口吃俗稱“結巴”,是一種言語流暢性障礙。世界衛生組織對口吃的定義是:一種言語節奏的紊亂,即口吃者因為不自主的聲音重復、延長或中斷,導致無法說清楚自己所想表達的內容。也就是說,口吃者在說話過程中,十分確切地知道自己要表達什么,卻無法流利地說出完整的意思。
為什么會口吃?
1. 遺傳因素
已有學者提出某些基因和口吃有關。但是基因導致口吃這一假說仍有待進一步驗證。口吃是一些家族的家族病,但是目前還沒有探明這類家族發病到底是源自遺傳因素還是源自社會因素。
2. 語言神經中樞發育不良或神經生理異常
即與發音、對語言理解甚至讀書寫字有密切關系的神經系統發生障礙。
有研究顯示,自孩提時代出現的持續性口吃,可能是因為左腦不正常,造成大腦皮層與說話能力有關的地帶出現不銜接的狀況。專家指出,由于左腦未能充分掌握讓語言區域運作的時間性,左腦過度彌補這個缺失,令說話不能流暢。
在學齡前兒童當中,男童口吃的比例是女童的2倍。且女童口吃康復的比例高于男童。在五年級(大約11~12周歲)以后,男女口吃比例增大到4:1。
3. 心理原因
如精神緊張、焦慮、應激。精神因素是引起口吃的主要原因。
4. 生理疾病
如兒童腦部感染、頭部受傷以及患百日咳、麻疹、流感、猩紅熱等傳染病后也易引起口吃。
5.模仿和暗示。
模仿口吃說話會變成口吃嗎?
其實并不是所有模仿口吃的人都會變成口吃,但是很多人的口吃確實是通過模仿來的,并且形成了長期的口吃問題。
口吃其實可以理解為一種言語節奏的障礙,表現為重復、停頓、卡殼、拖音等等,但是簡單地去模仿這種言語節奏障礙并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口吃。
什么原因讓模仿變成一種難以改正的說話方式?
**長時間的模仿容易形成習慣。**其實生活中的很多習慣都是人的下意識行為,包括人的整個發音過程。一旦我們有意識地去干預這件事,往往就會出現問題。就像人走路時下意識的擺臂行為,一旦有他人刻意的提醒,那么這個走路的人可能會出現同手同腳甚至不會走路。這個道理對于口吃亦然。
當口吃已經成為一直固定的言語習慣,而你不知所措時,注意、恐懼、自卑、愛面子等心理就會一點點地累積。這時就會出現一個邏輯怪圈:越害怕說話時口吃,就會越口吃。
模仿口吃的行為,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3-5歲的孩子語言習慣不穩定,模仿能力強,而且易受心理暗示,這些都是誘發口吃的原因。
據了解,有超過一半的孩子是通過模仿學來的“口吃”,其發病時間主要在10歲前。
此時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如果身邊正好有口吃的人,那么孩子出現口吃的概率就會增大,容易患上“假性口吃/發育性口吃”。此時通過恰當的干預,可以糾正孩子的口吃狀況。但如果家長錯誤引導或矯枉過正,就可能變成“真性口吃”。
口吃可以治愈嗎?
口吃目前沒有通用的治愈方法,臨床治療主要是言語治療加心理輔導。對于兒童口吃,如果持續半年以上建議進行專業的言語治療和早期干預,治療重點在于提高言語流暢度。
年齡較大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口吃除了關注言語流暢度外,還應關注其整體言語體驗,最大限度地降低口吃對其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影響。
面對口吃者,我們應該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關愛、多一些耐心,讓口吃者融入主流社會,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康復!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口吃
科普中國《這種疾病令很多人尷尬又難以控制!今天,聽他慢慢說……》
醫學界兒科頻道《孩子口吃怎么辦?醫生給出6條建議》
來源: 北京科學中心